别忽视华裔人口减少/江振鸿
老祖宗留下的成语“成家立业”,指成了家的人,方有动力及责任感打拼事业。
正当不少成日浑浑噩噩,不思“成家”大事,事业也因为没有任何责任负担在身,不思进取没了动力,而一塌湖涂的我族年轻人仍在醉生梦死之际,孰不知我族已达“生死存亡”之际。
根据统计局2024年第一季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我国华裔人口比例进一步从去年的22.6%降至22.4%。
这个数据表面上看来并不严重,然而最新数据也显示,我国华裔的生育率只有区区的0.8%。
也许大家还是觉得问题不大,因为不少发达国家皆面对同样的问题,甚至自我安慰指这是社会经济发达的象征。
然而,作为多元族群社会的我国,如果只有华社面对低生育率问题,而其他族群仍保持其不错的生育率,那就将成了一大问题。
增加比例不如他族
如果大家对此还是没有“感觉”的话,请看人民公正党峇央峇鲁国会议员沈志勤于今年农历新年期间提出的一些数据,即在2022年,大马初生婴儿总数为42万3132人,华裔婴儿却只有4万人,占总数还不到10%。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的年轻人仍然不愿扛起组织家庭、养育孩子的责任,从2022年起,如果每年出生的华裔婴儿都占我国总初生婴儿人数的不到10%,经过了一代人的二三十年后,一旦高生育率的上一辈逐渐凋零,届时我国的华裔人口比例,铁定将降至不足10%。
华裔的人口比例也不止降低,那0.8%的生育率更是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华裔并不只是大家认知中的所谓人数有增加,但增加的比例不如他族,而是人口将出现实际上的滑落,即新生人数远远少于老死的人数。
这将严重影响我们的政经文教。
伊党恐执政中央
当然,这陈腔滥调,肯定也不会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试换个角度,因为华裔人口比例及数量的下跌,保守的伊斯兰党在未来执政中央,几乎将是铁一般的事实。
年轻人说,政治与我无关,但是别忘了,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肯定会影响你,包括日前的登嘉楼禁止女歌手登台表演风波。
想要过农历新年吗?因为低生育率,二三十年后,大部分人都将没有兄弟姐妹及表兄弟堂姐妹,也不知道何谓是舅舅阿姨叔叔姑姑伯伯,年夜饭连凑起一桌都难,更别说年初一要找谁去拜年。
届时,我们目前引以为傲的农历新年气氛,恐怕不复存在。
年轻人说,我比较喜欢过圣诞。届时在超低非回教徒人口比例的氛围下,圣诞节气氛会“幸免于难”吗?
那关心华教吗?以2022年的4万名华裔婴儿为例,当七年后他们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国有1200所华小供他们选择,假设所有人都进入华小而没有人会去国际学校或国小或随父母移民出国,意即届时平均每所华小只有区区33名华裔新生,对于我国华教是一大挑战。
华教存亡,是董教总的问题,并不是您年轻人该烦的问题。
那,吃喝玩乐,总该是年轻人会关心的事儿吧。
届时,想要投注买点“希望”,发现到市中心仅存的一间博彩投注站也因为没有生意(华裔人口少)而倒闭了;想要来个啤酒配烧肉,却连想找间华人饮食中心都难,因为低市场需求量(华裔人口少);最爱的海底捞,也只能存活于少数华人聚居的城市。
什么大型华人歌星演唱会,就别想了,并不是政府禁止,而是人家来了也凑不足购票的观众。
看来届时伊斯兰党,早已不需费力去禁酒禁赌禁演唱会。
经济,更是不容乐观,因为历任首相不止一次肯定善于经善的华裔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良多。
所以,我族华裔年轻人们,如果不想以上的事实于二三十年后成真,让下一代的华人怨恨我们这一代,请现在就开始计划成家立业,养儿育女。
操控数据的真相/江振鸿
贸易逆差是否操弄数据?常言道,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但事实上,数据可以被操弄,例如选择性公布,或采取某些片面的数据作为依据。
举个例子,我国某些单位时不时会发布一些危言耸听的数字,例如宣称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劳工每年从我国汇走了天文数字般的金额,但却对这些劳工为我国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只字不提。
以所谓“贸易逆差”为借口,美国几乎对全世界发动了关税战。
然而,难道有关方面真的天真地认为,一台在中国代工厂制造并出口至美国的苹果手机,其售后所得利润会完全归于中国代工厂?
身为美国品牌、且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苹果公司,就没有从中赚取一分钱?
这就如同,一辆在我国组装的本田轿车,其售后所得利润是否全归我国?身为投资方的日本本田公司,难道就没有从中受惠?
全球供应链纵横交错
即使是由中国制造的中国本土品牌产品,例如华为,也不能说其出口利润就完全归于中国。
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产业供应链早已纵横交错。中国纵使被誉为“世界工厂”,也不可能制造完一件产品所需的所有零件。
美国当局声称其长期贸易逆差,即进口大于出口,因此经济利益受损。但几十年来,美国却一直稳坐世界经济龙头地位,美元优势也无人能撼动。
所以,有关方面是否也在选择性公布或引用某些片面数据,作为发动关税战的理由?
当然,据了解,这场关税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迫使企业回流美国本土设厂,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一般出口,除了成品消费品,也包括半制成品和原材料。而半制成品和原材料,对美国本土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美国的工业模式一直是我国所极力追求的方向。
迁走低端 保留高端
许多美国公司把低价值、低技术的所谓“低端”制造业生产线迁移至包括我国在内的低成本国家,而将高端生产线保留在美国本土。
即使有些美国公司在美国本土没有生产线,也设有设计、研发或市场开发中心。
我曾在不少美资厂商工作过,这些厂商常在我国生产低价值、低技术的半制成品,再出口回美国本土的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与测试。
虽然这些低端半制成品往往占据整个产品80%的工序,但其价值却仅占整件产品区区20%。
正是这些在他国制造并输入美国的低端产品,成就了美国本土的高端工业,使得美国员工得以享受高薪,也使得产品能够保持价格竞争力。
因此,若一刀切强行将所有工业迁回美国,无异于不切实际。毕竟,美国的生产成本加上美元汇率,根本无法与现有生产基地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