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看不起自己/黄子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都会觉得马来西亚是一个没有救的国度。当然,我国面对的各种挑战并非一日之寒。只是,许多人把这种不满进一步扩大到觉得马来西亚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觉得外国人都是比较优秀。然而,这些是事实吗?

如果是没有工作经历,我是会直接认同“马来西亚人很差”这个结论,但事实证明,马来西亚人的竞争能力还是非常强,即使在东南亚,亚洲,甚至是全球,并不逊色。

我本来认为懂得三语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只要你曾经接触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当地人,你会发现马来西亚人的语言“天赋”真的是通行无阻。要是你曾接触过华语区的人们,即使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他们也未必懂得英文,出门都要带一位翻译,整个沟通成本大大增加。

大马人非常刻苦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人其实非常刻苦。要声明,马来西亚人的刻苦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我知道有很多读者并不认同,可是如果你曾和从国外过来工作的外国人有长期工作经验的话,你会发现马来西亚人还比较像工作狂。那些所谓外国专业人士不一定就比较优异,而且素质参差程度让人不忍直视。

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许多欧美国家的经济已经步入成熟甚至是下滑的阶段,许多当地人都倾向于享受人生,而不是奋力拼搏。这本没有对错之分,是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但所呈现的现象就是不够拼搏。况且,他们的税率还这么高,拼太多也只是便宜了政府的口袋,缺乏动力也是自然不过的事。

还有一件事情是很令人感觉遗憾的,那就是本地人总是说我国落后,因为没有让某些专才在本地找到合适或者薪金匹配的工作,有些岗位甚至是不存在。我认为这事情要分方面来解读。

市场小容不下人才

首先,所有的工种或者薪资匹配的岗位,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那就是我们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支撑。换言之,有这个市场需求。举例来说,如果你学得是人工智能开发,那么你理应去美国、中国、日本等市场去研究,因为他们在这些领域有足够大的投资。

马来西亚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无法用其他更为先进的市场来和本地相提并论。要是你学了个冷门科系,那么本地就更难找得到匹配的工作机会,因为本地市场就养不活这个行业。

我们必须明白,有些事情真的是客观环境造成,而非人才不够优秀所致。

要记得,我们可是“贡献”了将近100万人的劳动力给邻国新加坡“建国”。如果马来西亚人的素质真的很差,凡事锱铢必较的邻国真的不知道吗?

 
 

 

反应

 

言论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