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华教成为华社的宗教/黄子伦
许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来叙述自己学习华语的经历和感想,希望鼓励更多华人学生不要轻易(但还是可以)放弃学习母语的机会。时过境迁,今天华教奋斗道路上,大环境依然充满荆棘,而内部所衍生出来的弊病却未见好转。有感许多华人在本地长期被制度欺压久了,容易产生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许多不公事情得过且过,因此觉得有必要撰文继续讨论华教的普遍怪象。
首先,不要用悲情来绑架学生学习华语的动机。我能够理解许多华教工作者会不断宣传并鼓励身边的华人小孩学习华语,我自己也会如此。你可以说华语比较优美、可以说懂得华语会增加自身竞争优势、又或者说华语是让我们开启华人源远流长文化的一把钥匙等等。
然而,有一种做法,我是很难苟同的,就是把学习华语和民族命运绑在一块,认为任何华人子弟都背负着光复华语运动的使命。很多人不惜在各种管道宣扬学习华语的好处、并宣传说其他族群也学习华语,来刺激华人不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甚至是变相鼓吹学生,在明知可能会让自己在升学考试中承担过高风险(例如:奖学金泡汤),仍要学习荆轲刺秦的自我奉献。
作为局外人,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读起来是荡气回肠,但实际上却是以随时赔上这个学生的前途为代价。讽刺的是,那些自称企业家的华人老板,又有多少个真的有在人事雇用,或是奖学金分配,有曾对这些为了考华语义无反顾却失败了的学生们,给予网开一面呢?我们这些看故事的,又有多少个伸出援手,拉他们一把呢?如果都没有,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们考华语呢?
更何况,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世界上凡是有眼光的人都会为了能够分得一杯羹,而去学华语。因此,所谓光复华语的使命,是根本没有必要由我们来扛。进一步说,假设中国今天仍然一穷二白,凭马来西亚渺小的华人人口和低落的生育率,要靠我们来光复,简直比天地会搞反清复明还难。
第二,学校募捐和开销账目必须透明化和公开。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尤其当本地华教是长期被政府的教育政策忽略,华教可说是依靠华社那强韧的意志力才在这片土地,结出一颗又一颗的果实。也因为如此,华社往往很容易陷入一种放大政府的偏颇,并缩小内部问题的状况。
勿合理化错误行为
华社每次都给予华校很多捐款,但却很少会去询问这些捐款是如何被运用,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学校的账目有出入问题等等。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不能说所有的华校都有贪污舞弊的问题。不过当学校账目是很明显缺乏透明度,并不打算公开让大众可以自由、免费、方便索取的前提下,任何正常人都有理由怀疑这里头有猫腻。
第三,不要自己合理化错误行为。我知道今天很多华人家庭是双薪家庭,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忙碌,所以当遇到华校收取一些不清不楚的费用时,很多父母都倾向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勒紧裤腰带,或是压住自己心中不满的怒火,乖乖地缴付了那个自己怀疑买贵了的账单了事。
我是能够理解华人长期生活在一个 “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并奉行一国两制的土地,很多的黑白是非,我们已经疲于面对。但,不管是26亿,还是260块,买贵了就是买贵了,有些道理是千百年来都不会改变。如果今天有家长发表不满的声音,或是决定站出来对抗校方不合理的收费时,如果能力所及,就并肩作战。如果我们不能做那个在最前线作战的人,但至少我们也不要做合理化校方错误行为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对抗强权,但我们至少要有能力守护心中的是非观念。
让华教回归教育本质
总得来说,让华教回归教育的本质,只为有兴趣学习华语教育的人提供机会,而不是进行道德绑架;监督学校,以免其沦为有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给予其他人纠正错误的勇气,至少不要成为加害者。别让华教成为华社的宗教,这样不利于我们认清并纠正问题和继续进步。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取自沙布拉能源官网)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