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让教育太沉重/周秀洋

2016年转眼来到了尾声,再过两个星期,2017的新学年就要开始了,想必家里有小朋友要上学的家长都得赶紧趁着这两个星期作最后冲刺,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文具课本;而每年都在往上“爬”的开学用品价格就不用多提了,父母的荷包肯定得来一次大出血,总之就是得备好一笔钱,应付孩子上学开销,而如果家里的小朋友还在学前班的,那这笔开销分分钟更大!

话说回来,教育部早前已说了,到底接下来会不会废除UPSR评估制度会在新的学年有所公布,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能期盼教育部能尽早有定案,是废除还是继续,也好让教师、家长和孩子都能及早做好准备。最怕的就是朝令夕改,一项决策在推行之后,没几年可能又宣布推翻。



老师家长孩子为难

教育,是要长期栽培国家未来栋梁的重要环节,可禁不起总是被当成白老鼠来进行各种的实验呢!

我们的教育政策总是说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让孩子读死书要灵活变通,应该要采取开放式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方针。对于这一点,我没有异议,可叫家长无所适从的,却是当我们在仿效国外成功的教育模式时,往往只“仿”了一半,到了国内却落了精髓,变成了四不像,让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大感为难。

我家也有个即将在2018年升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虽然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我现在已开始担忧,担忧那些可能连身为家长的我也看不懂的艰深题目。举个例子,相比起当年我一年级从学习单字开始的马来文科目,现在的孩子却已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语法上的知识(而且程度还不低),这让我担心,可能连单字都还未完全掌握的孩子,会不会因为对这个语文的陌生,进而让他害怕,结果失去了学习的意愿?

说真的,编写课程的应该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或专业人士吧?让一个初学阶段的孩子一开始就接触语法上的应用,真的能提升孩子对某个语文的掌握吗?



或许是我一直以来的“以为”有所差错,我以为学习语文会是从单字开始,慢慢才深入了解语法运用。如果孩子最终因为课程太难懂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那不就乖离了教育的目的吗?

教育勿成政治工具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传承知识,只有让孩子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打好基础后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当政府一再的呼吁家长别只是注重孩子的成绩时,学校方面是否也贯彻了这一点?如果家长和校方关注的焦点大不相同,最后成为夹心饼的还是可怜的孩子!

教育不能朝令夕改,更不应该成为政治工具,教育政策应该系统性的发展,而不是随着不同的部长上任而一再的作出调整,却不曾好好研究这样的调整是否真的适合学生!

就让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去完成树人的百年工程吧!别让教育成了那么为难那么沉重的事!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