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输在“抗疫疲劳”手上/林煌达

冠病疫情延烧已一年有余,全球在经历了数波传染高峰后,发现许多民众都有“抗疫疲劳”的迹象,进而导致防疫措施日渐松懈,并成了病毒传播的重要破口。

与疫情初期大部分是老年人患病的情形不同,现今全球多个区域患病的主要人群,是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据了解,美国、欧洲等地近期有许多确诊病例,皆是来自年轻群体。这些疑似“疲于抗疫”的年轻人大量聚会,且与他人密切接触,大大提升了变异病毒的传染机率。

一般来说,除了防疫意识低落及对居家隔离感到厌闷之外,长时间遵守防疫措施而产生疲劳与抗拒,俨然也是造成世界各国疫情大幅反弹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我国的确诊病例已属东南亚最高之一。然而,面对每天不断攀高的死亡数字,仍有不少人在争论戴口罩的必要性、疫情是个骗局与否、疫苗的阴谋论等。

早前,当我们听说某处有人不幸染疫了,我们都会非常紧张,甚至不敢踏进有关地区。

如今,疫情已升级到社区感染,那也意味着许多染疫者都是我们身边的熟人;但即使如此,我们似乎仍旧了无惧色,深信自己不会是“幸运”的那一个。

麻木比病毒更可怕

虽说冠病的威胁已迫在眉睫,可人们普遍上已不如往年般紧张和谨慎了。而今,连续数天6000多宗确诊病例,对某些已“群体免疫”的民众来说,也不过是一组官方数字罢了。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尽管冠病疫情已造成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伤亡之一,但人们对于疫情背后的危机意识、死亡悲剧、防范措施等,却有越发冷漠的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民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主要是因为人们容易对大规模的伤亡事故缺乏感知。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丝洛维奇从实验中发现,人的痛苦并不会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而有所递增,在有些情况中反而还会减少。

事实上,随着死亡人数增加,人们对于死亡的感触会随着个体的数量而降低,对死亡的关注亦会随之分散。

有道是,一个人的死是悲剧,100万个人的死只是统计数据。可见,冷冰冰的数据确实会悄悄地抹去人类温暖的泪水,甚至降低人们对危险的敏感度。所以有时候,死亡的人数越多,人们往往会显得越不在乎。

与在前线与死神搏斗的医护人员不同,民众每天面对单调苍白的死亡数字,难免会缺乏生理及心理上的切身体会,自然就无法借此敲响头脑里的警钟,提醒他们对于病毒的恐惧。

尽管全球疫情屡破纪录的死亡人数已让人麻木,但最黑暗的时期尚未到来。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由不明源头造成的变种病毒越来越多,全球疫情的寒冬亦在步步逼近,而春天却仍是遥遥无期。

冠病疫苗预计明年方有望在我国大规模实施,在此之前,仅能靠社会大众共同努力抗疫。须知道,抗疫疲劳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某个国度或区域。作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人类,也确实有必要携手合作,设法缓解来自病毒的威胁。

绝不能有侥幸心态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疫情趋缓是最危险的时刻,而抗疫疲劳则是我们最大的敌人。眼下疫情形势仍旧严峻,我们绝不能有半点侥幸或倦怠的心态。

因此,在终结疫情的漫漫长路中,我国政府在开放经济、放宽民生与抗疫之间务必拿捏得当,尤其在监管方面更为关键。千万别等到我们与死神擦肩而过之际,才来后悔莫及。

反应

 

言论

“躺平”未必是正义/林煌达

最近有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文在中国社交媒体疯传,文中的“躺平主义”引起了一众网民的极大共鸣,获得大批网民的认同,纷纷响应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躺平”,就是新生代拒绝成为被反复压榨且无力抵抗的工作奴隶,更不愿成为被他人任意收割的“韭菜”。他们一心想要贯彻“不奋斗、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以向现实的无奈作出无声的抗议。

作为反抗系统性剥削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城市里新贫困阶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类风气在世界各地也早有耳闻,譬如日本的“低欲望一族”、韩国长期居于地下室的“寄生族”、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嬉皮士”等。

对他们而言,即便自己怎样力争上游也看不见希望,最终得益的仍是幕后的寡头商家。此外,长时间在苛刻工作环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他们,也觉得本身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遂索性选择了放弃奋斗,不再勉强自己迎合这套不适合自己的社会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低欲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新国富论——胸无大志的时代》一书,并揭示了日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疲软的背后成因。

在日本这个崇尚劳动的国度里,日本人民长期被当作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最佳协作者”。这些日本青年,亲眼目睹上一代如何受巨额房贷压迫、怎样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辛酸,故不愿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背负房贷度日,甚至结婚生子。

乍看之下,选择努力与否,似乎仅是一道涉及个人自由的议题;然而年轻一辈是否积极进取,其实亦决定了某个国家与社会的兴衰起落。

价值观沦丧日益严重

按理来说,年轻人理应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的一群,他们亦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希望与驱动力。不过,如今他们却抱着“不快乐生活,但也不拼命生存”的佛系思想过活,得过且过。

然而矛盾的是,这群年轻人在盲目崇拜“躺平主义”的同时,却不愿放弃对他们“精致穷”的追求。换言之,他们在生活中所向往的“热情”,更多的还是建立在对奢侈品、虚荣感的渴望之上。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人类社会的根本隐疾是价值的沦丧,而当今这种危险的情况,可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来得更为严重。

如此看来,这群身为消费行为中“逆行者”的新生代,实际上并没有丧失奋斗的意志,只是那种以汗水作为代价的生活方式,恰好不是他们想要的罢了。 

躺下更易任人鱼肉

无可否认,现实确实如镰刀般残酷无情,但它也不是一片绿意盎然、任你仰躺的美好田园。它的本质,更像是一块冷冰冰的砧板;所以,不假思索地躺下并不会让你逃过被人收割的命运,反而会让你更容易被人肆意践踏和鱼肉。

套用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别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先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许怨气满满的我们准备“献身”躺下之前,是不是该先抚心自问,究竟自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做了多少足以流芳百世的伟大贡献? 

因此,奋斗不一定是幸福,“躺平”自然也没法代表正义。要知道,一味消极地逃避,不过是某种对霸权无可奈何的表现方式,毕竟这种做法既不能改善现状,亦无法为这些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年轻人带来任何正面的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