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劫富济贫不如创富济民/章龙炎

很多政治论述都受到成见蒙蔽,有盘说碟的例子多得不得了。

同样的,搞不清楚人的经济行为而被成见蒙蔽经济学家,也大有人在。

以我国政府的补贴为例。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前些时候表示,让高收入群体继续享有的补贴如电费及朝圣援助金是不合理的。

有的经济学家附和说,在2022年,单单用在补贴的拨款就近800亿令吉,比发展开支的总额还多。因此,取消高收入群的补贴所省下的钱,可确保国家未来有足够的资金充做学校、医院、 道路建设与乡村地区互联网的发展等等。

这些经济学家还说,取消对富人的补贴为确保富者不会愈富,更何况他们的个人所得税率只有30%,比泰国与越南所征收的还低。

这种“劫富济贫”,处处以民为本——以贫穷人民为本的说词,很悦耳,但要实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鉴定获补贴群体挑战大

最大的挑战,当然是鉴定谁无资格获得政府的补贴(之前以家里的冷气机与电风扇数目来决定是否享有电流补贴的建议,很荒谬)。

比如,受到政府“眷顾”的高收入群体有超级富豪、大富豪、小富豪,但还有更多的“低空飞过”的富人。最后一类的“有钱人”,家有四口与家有六口、家有还在就学的孩子、有房贷车贷要供等负担,与其他富豪及没有这类负担的“有钱人”相比,实际上不能当作是同一个档次来看。

此外,以为不让富人享有补贴就能够协助到较穷者(“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是个最能让人产生政府“关心民瘼”的幻想的口号之一),不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经济原理。

资本社会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人更多的自由发挥自己的本事,满足个人的心理与物质需求,进而在社会取得一定地位。

他们的根本动机,不是要做好事,也不是要坑人。因此,为了鼓励他们回馈社会,或者遏制他们做伤天害理的事,他们的行为就需要受到一定法律条规的制约。

塑造有利人民“创富”的环境,是政府需要注意的事项,而让创富者感受到政府的济民行为,无损他们继续创富的动力,不可不察。

现在政府明摆者要向高收入群体开刀,没妥当处理的话,会被视为等同于“惩罚”他们而引起反弹。

毕竟,除了上述提到的高收入群体“富富悬殊”,论对国库的贡献,他们所缴个人所得税最多,为何无法享用补贴?

纳吉时代推出的消费税,实际上是个比较容易实现政府另外支出减少补贴,同时也增加透明度与减少贪腐的税务制度。

有报道称,如果政府向高收入群“开刀”,政府可省下40亿令吉电能补贴及150亿令吉的燃料补贴。

副财长阿末马斯兰3月份告诉国会,如果消费税还继续执行的话,从中所得税收可达500亿令吉。

换句话说,消费税是个有效的创富税制,不被废除的话,其所得收入要应对上述两者及其它补贴绰绰有余。可是,有些经济学家到现在还自困在“劫富济贫”的思维框框!

 

 
 

 

反应

 

言论

扣章难扣人心/章龙炎

教育部从4月21日开始,在所辖学校推行学生佩戴“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扣章的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立意虽高,恐难达效。

此措施公布时,已引发舆论热议。最大争议,在于佩戴国旗扣章是否真能激发爱国情操。针对质疑,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回应称,邻国早已推行类似做法,既然我国教育部还免费提供,学生佩戴即可,何必大惊小怪。

据我所知,即使有国家规定学生佩戴国旗标志,也极少像我国这样一刀切地广泛推行。至于所谓“邻国已落实”的说法,尚无具体根据。

退一步说,即便属实,盲目跟风、照搬照抄是否合宜,值得思考。

教育部“免费提供”的说法,表面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谁都知道,这笔开支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承担。

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

“又不是麻烦的事”这句话,更令人玩味。如果教育部确实认为佩戴扣章可以有效培养爱国情操,那理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若目标重要,即使再麻烦,学生也该执行到位,不能一面说“教育”,一面怕“麻烦”。

首相这番话,透露出的并非对爱国情操培养的信心,倒更像是对质疑声音的急躁和不耐烦。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佩戴国旗扣章来激发爱国情操,本就是个伪命题。这种做法实际上忽视了许多更深层、有效的爱国教育方式,如歌曲(包括国歌与爱国曲)和影视作品等。

以我在政府学校的求学经验为例,周会上升旗、唱国歌,确实对激发民族认同感有帮助。但这也有前提:学生必须记住歌词、理解歌词背后的意义。

上世纪80至90年代,不少爱国歌曲在广播电视上日复一日地播放,有些旋律至今仍能哼唱。政府何不重新筛选部分经典爱国歌曲,在国营电台与电视台定时播送?

无论是歌曲还是影视作品,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长期熏陶人心。但即使如此,成效仍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正如有人曾说:“我爱马来西亚,可是马来西亚爱我吗?”

这类感慨,虽有将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之嫌,却也反映现实中政府政策对国民认同的实际影响。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往往也是对政府施政感受的折射。

执政者固然有责任维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有义务凝聚人民的归属感。但若对公众合理质疑置若罔闻,甚至视之为挑衅,其实是在混淆“爱国”与“护政”的界线。

安华回应佩戴扣章争议的态度,延续他一贯的“模糊战略”。他并未正面回应佩戴是否能真正激发爱国情操这个根本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民早已熟悉类似政策“一时热”的循环,三分钟热度,终归冷却。

更矛盾的是,教育部长法丽娜还强调:学生若未佩戴扣章,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话什么意思?若无惩罚,何不坦然鼓励学生自愿佩戴?这才是真正的“不是麻烦的事”。况且,强扭的瓜,终究不甜。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