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医者当有“仁心”/南洋社论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原本就是医生的天职。所谓医者仁心,身为医生,不但要有好医术,还必须有医德,而且还应该廉洁自律,自爱及坚守人格。

根据中国一些医院对医生的要求,医生必须视“金钱名利淡如水,医德医道大于天,个人利益抛一旁,患者病情在心间。”这是民众对医生的理想要求,真正具有医德的医生,不但对患者要有仁心仁术,对下属、对同僚同样要有职业道德,要有同理心。

就算一个医生的医德或仁心无法做到那么伟大,但至少不应该欺凌下属,包括实习医生。无论如何,在医院这个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神圣机构,不应该出现“霸凌文化”,或者说“霸凌”这两个字,根本不应该与医生“挂钩”。

我们很难想像,一小部分救死扶伤的医生,如果霸凌或蓄意欺负实习医生,我们如何对医生有信心,我们又如何放心将患者交给这样的医生。

4月4日,一名25岁的实习医生到槟城中央医院报到,不料于4月17日,该名实习医生被发现从宿舍坠楼身亡。警方之后将此案列为猝死案。不过,后来却由此案牵引出多位槟城中央医院前实习生爆料,疑遭到各种方式霸凌,其中包括语言霸凌、性骚扰及长期超时工作。

日前合约医生罢工组织(Hartal Doktor Kontrak)发言人莫哈末亚欣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政府医院实习医生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

根据该组织向150名实习医生收集的调查报告得出结论,60%实习医生曾因被欺凌感到沮丧。许多年轻的实习医生承认曾经被正式医生或行政部门“恶毒”对待,包括在病人面前被辱骂。

他不排除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些实习医生有失控行为,包括自寻短见。

他表示,目前在政府医院实习的医生估计有1万至1万2000人。其中一份期刊《马来西亚实习医生的职场欺凌:多中心现况调查》显示,从对12所政府医院涉及1074名临床医务培训人员的研究中,13%受访者承认在工作的6个月内遭到欺凌。实际数据可能更多。

看了这些数据,我们几乎 不敢相信这是“医者父母心”的医生会有的姿态。

根据报道,槟城中央医院是霸凌“重灾区”,除了槟城,相信其它州属的政府医院也或多或少会有霸凌现象。我们认为,卫生部及各州卫生局应该彻查这种有损医院及医生形象的霸凌文化,必要时针对实施霸凌的医生采取纪律行动,甚至革职查办。

作为医生,如果连基本的做人道德或医者仁心也不具备,即使医术再高,也不配成为医生。

反应

 

优生活

医生作家陈俊贤:保持理性冷静 “医生并非无情冷漠”

报道|陈艾薇

照片|受访者提供

陈俊贤既是槟城城南华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名作家。他的文字源自于生活与工作,他说:“每个病房都是一个剧院,每个病人都是主角,每件事情都是一个故事,我的工作在这里、我的生活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一个小小的世界。”

陈俊贤作品有《我将你的头壳打开了》、《头壳打开之后:脑外科医师的冷静与热情》,以及长篇小说《九块厝诊疗所》。

《我将你的头壳打开了》是陈俊贤在2007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尽管书名看起来血腥,但书中并没有血腥的手术情节。陈俊贤以生动的讲故事方式,讲述了他在病房中亲历的种种悲欢离合,并通过细腻的笔触赋予每一个故事以鲜活的生命,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温情与痛苦交织的瞬间,激发了他们对生命与健康的深刻思考。

痛苦面前保持理性

医院是生与死交织的战场,是喜悦与痛苦并存的天地。每一位走进医院的人,或许怀揣着无限的希望,也可能背负着沉重的忧伤。当病人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时候,医生就是他们在这场艰难战斗中的陪伴者。医生不仅见证了病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挣扎,也共同经历着那些生离死别的瞬间。

陈俊贤坦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死亡的次数增多,医生的内心会渐渐变得麻木。因此,患者可能会觉得医生显得冷漠,然而这背后可能是医生在无尽的痛苦面前保持的理性与冷静,是一种无声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手拿刀一手拿笔

医生的冷漠有时常被误解为无情,但他解释,医生并非没有无情。每一个在自己手中逝去的生命,医生都深深铭记在心。然而,当医生的其中一课,就是学会放下,不仅是放过病人,也要放过自己。

“曾经有一名17岁的患者在手术中去世,那与我直接相关。我难过了很久,那段时间甚至把手术都停掉,两个星期不敢进手术室,但最后我还是要把他放下。”

帮助陈俊贤放下的方法,就是书写。

陈俊贤在文字方面似乎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当与患者之间发生那些深刻难忘的故事或场景,只要瞬间触动了他的内心,与情境对应的句子便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于他的脑海中。他的思维与情感紧密相连,文字如同从心底流淌出来,精确而生动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与情感。无论是病房中的一瞬间,还是与患者交流时的温暖片刻,这些都能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转化为文字。

但文字虽拥有抒发情感的力量,却也能够放大内心的感受。当情绪被倾注于文字中时,原本微小的波动可能被放大成强烈的涟漪,深刻地映射出内心的复杂与冲突。陈俊贤的天赋会不会因此让他痛苦加倍?

他说:“对我来说,写出来就是放下了。”

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

陈俊贤自小便喜欢阅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鲁迅、朱自清的文学作品,以及唐诗宋词,这些经典的文字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他对写作的热爱。那时,文学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他,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都在他的心中激起无尽的波澜。

在文字方面,他有着独特的记忆力:“我对人的记忆力很差,经常记不住名字,也很难记住人们的面孔,但我对文章、对一个美丽的句子的记忆非常深刻。只要读一遍我就能记住。”

未选文科走上理科

他在读书时期也尤其热爱中文课。那时候,其他学科常常令他倍感压力,唯有中文课,他总是怀着满心的热情与期待,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特别是在写作时,他得以畅快地通过文字倾诉内心的思绪与感悟,每一次提笔都享受着文字带来的独特愉悦与满足。

陈俊贤自豪地说,以往的班主任特别喜爱阅读他写的周记。

“我的周记都写很长,但我从不写流水账。除了讲述事件,我还会写下我的感想。”

然而,尽管如此热爱文学,他最终并未选择文科,而是毅然走上了理科的道路,并最终成了一名医生。

爱文学惟偏向理性

通常,人们对医生的印象多半是理性的,他们冷静、精确,处理事务时以逻辑和数据为导向;而作家则常被视为感性的人,情感丰富,擅长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波动与深沉的思考。两者相比,陈俊贤认为,自己更偏向理性。

“我喜欢文学,同时也喜欢科学。我的性格中理性更多,有些事情不管它在情感层面上对我产生了多深的影响,对于我而言,依旧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他虽然投身于文字创作,但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充满感性,甚至坦言自己缺乏想象力。

他直言道:“我没有想象力,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所有的内容都来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我无法凭空杜撰情节。”

对陈俊贤而言,文字并非幻想的产物,而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真实与真诚才是他创作的根基。

生命重来要当作家?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次,陈俊贤会选择当医生还是作家?

他苦思了一下,笑说:“我以前想过当记者,因为我喜欢写东西。可是我是个思维比较理性的人,所以最后选了理科。而且文字对我来说,并不是生活的工具,而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未来,即便是退休之后,他坦言也不会选择成为一名全职作家。他说,自己目前的写作灵感几乎全部来源于日常工作的点滴观察与亲身经历。作为一名医生,每一天都与不同的病患打交道,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与挑战,这些都无形中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医生的岗位,生活中的灵感源泉也将随之消失。

“我觉得,要写出一篇有内容的文章首先你要有生活。没有生活的话不管怎么写,文章都是很空洞的,全篇只能以技巧支撑,没有灵魂。我现在的生活几乎都在医院里面,你要我写别的内容别的话,我其实写不出什么故事。”

作家辛苦远超医生

许多人往往认为,做医生是一份异常辛苦且具有极高门槛的职业,毕竟需要承受巨大的责任与压力,同时面对的是生死攸关的医疗决策与无数挑战。然而,陈俊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实际上,作为作家的辛苦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医生。写作不仅要求极高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文字的打磨和思维的推敲上。

“当作家很辛苦,固定要有内容产出,但没有灵感的时候真的很难挤出来。”

找笑话缓和紧张气氛

在许多医疗题材的电视剧中,手术场景往往充满了紧张和严肃的氛围。

镜头下,手术室总是显得压迫感十足,医生和护士们脸上几乎没有表情,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细节之间。这种严肃的氛围无疑深深影响了观众对手术室的印象,似乎只有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手术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陈俊贤却告诉我们,现实中的手术室并不总是如此严肃紧张,手术室的氛围也可以是充满欢乐和轻松的:“我们手术室还可以放音乐。”

有意识调节气氛

在手术室里,气氛对整个团队的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医生表现得过于沉闷或紧张,往往会使得手术室的氛围变得压抑,甚至让旁边的护士和助手都感到拘谨,不敢开口说话。

他深知,良好的气氛不仅能缓解紧张情绪,还能提升团队的协作效率。

因此,他总会有意识地去调节气氛,让手术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例如常常会在手术前通过网络寻找一些轻松的笑话,将它们背下来。待到手术进行中,他便会和大家分享这些笑话,让手术室的气氛变得活跃。

“主要还是看主治医生的性格。如果主治医生很严肃,护士就不敢讲话。如果主治医生很开朗,护士就很喜欢上你的手术。”

神经外科不是精神科

与一般职业无异,医生在工作中也常常遇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陈俊贤最常见的一个情况,就是很多病人误把神经外科当作精神科。

神经外科主要处理的是大脑、脊髓和神经系统的相关疾病,而精神科则专注于处理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但他在诊断时偶尔会发现,病人的症状并非源自神经系统的问题,而是与精神方面的疾病密切相关。

检查让病人安心

曾经,陈俊贤遇到了一名让人印象深刻的病人。病人诉说自己几年前被打过一次,之后便开始感觉到脑袋里有细菌,甚至认为这些细菌在脑中四处游走。病人没有出现发烧的症状,但说自己皮肤上长了几个疮。听到这里,他立刻意识到,这种描述明显不符合神经系统的病理,更像是精神方面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位病人坚持要进行脑部扫描,他只好尊重病人的要求,安排了检查。扫描结果出来后,显示一切正常。然而,病人仍然不放心,执意要求医生再仔细检查一遍。

“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只能慢慢地引导病人,建议他去精神科做进一步的检查。”

并非每个人适合从医

医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备受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无论是在患者眼中,还是在社会的广泛认知中,医生都是救死扶伤、守护健康的英雄。

然而,尽管这一职业外表光鲜亮丽,背后所承受的压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责任,面对无数的生死抉择和突发情况,故陈俊贤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医学这条路。”

在正式成为一名医生之前,必须经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与实习过程。这段时间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更是对个人毅力和耐力的极大考验。

学医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对这个行业有真正的热情,热情是推动你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的动力。但光有热情还不够,还需要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因为医学不仅需要严谨的知识积累,更需要面对极大的压力和责任。

理想勿强加孩子身上

由于深知医学行业的艰辛与挑战,陈俊贤劝告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小孩走自己的路。如果小孩不喜欢,或者根本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不要强迫他念医学院,不是每个人都念的下去。”

“万一他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而前面又花了这么多时间在里面,对他的人生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