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为文化值得借鉴/梁语枫

华为去年在马来西亚“未来种子”项目下, 来自我国各大学有逾千人申请参与,获选者仅1%。这10名大学生幸运儿,前往华为在北京和深圳的总部接受培训,那是14天的“信息及通信技术”学习课程。

他们除了学习最先进的5G、云计算及物联网之外,也学习中文、书法和中国画,以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全体职员分享96%股权

华为(马)首席执行员周鑫指出,华为在过去4年,已为马来西亚培训66名优秀人才。他们在赛城的国际培训中心,每年培训2万名工程师,为一带一路和世界的进步作了巨大贡献。

同样难得的是,华为在挑选上述幸运儿时,也顾及本国民族的结构,10人中包括华巫印学生,并非只选华裔。

引人瞩目的另一点是,他们当中7人为女性。这反映了世界的剧变,女性爬头了,是男性放下大男人主义的时候了。马云曾说,阿里巴巴的女高管占三分一。这次华为的遴选结果,跟阿里文化可谓不谋而合。



事实上,华为最有价值的不是技术而已,还有华为文化。华为文化的最高代表乃总裁任正非精神。任总军人出身。当军人时,他把生命献给国家;搞企业时,他把生命献给企业。他创办华为,经历千辛万苦,颠簸起落,终于建成环球的电信霸业,因为他拥有一个肯拼搏、不怕困难,有着狼的嗅觉、狼的智慧以及狼的合作精神的团队。

为了报答团队的献身,任正非仅持有公司4%股权,让全体职员分享其余的96%。华为已壮大成为一个拥有15万成员的大家庭,每天缴税过亿,每年纳税数目比BAT三家的总和还要多。华为的软文化,越来越深,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