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不关心拆庙/周若鹏
无意间经过事件中的兴都庙,在外驻守的警车是少见的鲜红,像日前焚车的火,还是殴斗流过的血?
最近常在著名谐星哈里斯依斯干达的The Joke Factory出没,那是一家脱口秀俱乐部,因此认识了好几位印度裔谐星,如Prakash、Keren等。他们的表演内容总离不开对身分的自嘲,比方说Keren问为什么购物中心在11月就开始为圣诞布置了,却没谁理会屠妖节?笑话之所以好笑,往往是因为直言真相。印度人作为”三大“民族中的少数,生活在”土著优先“的国家,难免会觉得被政府、社会边缘化。有谁还敢来侵犯其文化、宗教的堡垒,比如兴都庙吧,那就非反抗不可,2007年兴权运动的起因也是拆庙。
犹如连续剧老桥段
案中有律师涉嫌雇流氓滋事逼迁,我还以为那是连续剧的老桥段,想不到会在现实中“发生”。但那是内政部长丹斯里慕尤丁说的,发展商的代表律师澄清说被捕者并非执业律师。发展商当然也要站出来澄清并非幕后黑手。那么闯入庙里闹事的私会党员怎么来的?谁付钱给他们闹事?谁能得益最多嫌疑就最大,迟早水落石出。
在我国发生任何暴乱,官方第一时间必须澄清并非种族冲突,那是5·13的阴影使然。这阴影大得很,连青年涉嫌偷商店的手机,这样对错分明的事情,也会引发骚乱,还有人因而多设一家只限土著商贩的数字商场。
希盟政府后续还想做些友善的事,比如传闻雪州政府可能征回土地供兴都庙使用,唯后来澄清不可用纳税人的钱开此先例。那么。接下来能做的事除了查出真相,还有让地主和兴都庙协商——虽然我想象不到能谈出什么结果,因为土地纠纷不是现在才发生的,2000年以前就有了,搞了20年还没有解决的事,现在能怎样?
互相支持站得更稳
其实连这兴都庙是怎么来的,我也弄不清楚。保庙派说该庙有147年历史,但是兴都庙委员会主席茄拉巴嘉里木都说,其实是在1974年建的。又有1993年的法庭文件说该庙自1891年就在那里了,如果属实就是127年。为什么庙会坐落在发展商地呢?这就更难考究了。
华人似乎没对此事太关注,仿佛这只是印度人的事。我联想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柔佛古庙,1991年杪遭新山土地局强拆山门,下令的是当年的州务大臣慕尤丁。我们的人口虽比印度人多,也还是少数。或许多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彼此都会站得更稳。今天我们袖手看别人的庙被拆,自己的祠堂遭殃时也不会有人理会。
周若鹏
在春节谈鬼影,再看政客变脸/郭清江

2025年2月2日中午,两位马来邻居再次带著家人来我家聚餐。我们一边享用从 IOI City Mall 买回来的蓝花饭(Nasi Kerabu),一边闲话家常,不知怎地,话题竟转向了各自经历过的鬼故事。
我个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灵异事件,但太太和女儿的故事倒是相当惊悚。
这个新年,我与马来邻居的聚餐,竟在鬼故事中展开。没想到,其中一位邻居的鬼故事更多,几乎是一个接一个地分享。或许因为是大白天,听起来倒也不觉得毛骨悚然,反而笑声不时穿插其中。
饭后,两位邻居分别传来讯息,感谢我的邀请,也表示这场餐叙最让人难忘的,除了美食,还有那些灵异事件。
这是一个愉快的下午,没有种族与宗教的隔阂;此刻,更没有令人生厌的政客嘴脸与影子,只有邻里之间真挚的情谊。
当首相署(宗教事务)部长纳因宣布,政府将发布新指南,以规范回教徒参与非回教徒宗教场所的庆典与葬礼活动时,我并没有感到愤怒,而是有无限的感慨。
多年来,和谐如燕子般飞入寻常百姓家,无需任何规范或指南,各族人民以爱相交;我们透过互访建立情谊,加深彼此了解,并化解了各种误解与猜疑。
雪兰莪苏丹沙拉夫丁殿下一直致力于捍卫多元文化,倡导中庸价值,并且在多项议题上直言不讳,包括谕令雪州宗教局不得阻止日本盆舞节的举行等等。2月8日,殿下偕同苏丹后东姑诺阿斯晋莅临东禅寺,与各族人民共庆2025年雪州政府新春团拜,这无疑是对多元文化的有力支持。

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过去也曾以柔佛苏丹身分出席柔佛古庙游行。多年来,这些开明的统治者始终以实际行动维护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精神与和谐社会。
因此,宗教部长应该感到汗颜,他提出的规范指南非但未能鼓励人民自由交往,反而在回教徒与非回教徒之间筑起高墙,加深民间的不安与猜疑。
首相安华在内阁会议后表示,撤回有关回教徒参与非回教徒宗教场所庆典与葬礼活动的指南,是内阁的最终决定。他指出,回教徒有能力自行把握参与他族宗教节日的分寸,无需额外解释或制定任何条规与指南。这就对了!
其实,在外国人眼中,马来西亚简直是人间福地。我在《小红书》的短视频中看到,许多中国姑娘来此之后,都流露出想要嫁来这里,或者定居于此的向往。宜人的居住环境、舒适的气候、多元的文化与美食,再加上无处不在的人情温暖,让她们对这片土地赞不绝口。
族群情谊处处温馨
像我与马来邻居的深厚情谊,相信在全国各地都比比皆是。大家都有诉不尽的温馨故事,逢年过节总会惦记著彼此,精心准备款待对方,享受和谐融洽的种族关系。
我们不像政客那样,一边挑起敏感课题,煽动族群对立,一边在大选时才高喊自己有华人血统,说母亲或祖母是海南人或客家人等等。这些政客平日满口谎言,藉著种族性言论突出自己如何维护族群权益,到了佳节才换上红衣或唐装,跑到华人或亲家的家里拜年,试图向人民展示自己多么包容、多么重视族群融合与团结。
其实,政客们须谨记,在网络时代,“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的道理。不论是在过去或现在,当你身为反对党时,如果不分是非黑白地操弄议题,不断挑起族群对立与猜疑,一旦掌权后想要漂白自己,让其他族群相信你并不极端,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所有人都应该回归初心,尤其是政客,更应当真心服务全民,而非继续以分而治之的手段操弄民意。过去那种在本身族群面前攻击其他族群以塑造“英雄”形象,或是在大选临近时才高喊“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或“一个马来西亚”的戏码,还要演到何时?
作为马来西亚的主要族群,马来人更必须觉醒,不再被政客误导与操弄情绪。不论政局如何变,牢牢掌控军权的马来人还是这个国家的主宰者,不可能会失去政权。马来人应该展现更大的自信,勇敢地与其他族群公平竞争,通过互相学习提升族群的自力更生能力。从家庭到民族,唯有自强不息才是生存之道。
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马来英才,在国际舞台的各个领域大放异彩,展现出色的才华与能力,这不仅让马来人自豪,也让包括华人和印度人在内的所有人民感到骄傲。
全民团结壮大国家
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卡达山人、杜顺人和原住民等都是手足,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将精力用于共同发展与创新,而非沉溺于陈旧的族群课题上,徒然内耗。我们应该携手并进,在科技、运动、歌唱、医疗、人文关怀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竞争,让马来西亚真正站上国际舞台。
因此,一面中国国旗有什么可怕?我们真的需要天天对著五星红旗报案,浪费原本应该用来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力吗?这种无谓的政治操弄,不仅分散焦点,浪费资源,更无助于国家的团结与进步。
再来,承认一纸统考文凭有这么困难吗?今天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已不再是华人教育,它栽培著各族人民,让马来人与印度人也能自信地以中文站在国际舞台上和其他国家的人民竞争。
马来西亚并不是罗马斗兽场,马来西亚是我们的家园;家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港湾,更是每个族群在国内外为生活奋斗,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避风港。
当我们谈到家的定义时,它讲的是包容,说的是和谐、关怀与互相支持,是我们前行的力量与泉源。因此,维持家的和谐与团结,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家,更是我们在茶余饭后谈鬼故事,然后开怀大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