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小的本质:跨文化教育视角(下篇)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及启示/林国安

教育民主化思潮呼唤人们反思“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探究、总结多元文化教育基础上,提出“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概念,并发布《跨文化教育指南》。

跨文化教育概念是与教育公平、教育民主联系在一起,超越多元文化观,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通过对话交流和对等互动,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产生共享文化表现;在教育中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尊重、理解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批判主流统治文化,反对统一文化,主张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多元共存,建立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当前我国华文小学外有“同质化”危机,校内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相异。

如何对待校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攸关民族教育本质的维护。“跨文化教育”理念或许具有启发意义。

“留根工程”



首先,文化须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华文小学是华文教育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承传的“留根工程”。华文教育须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要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而且也倡导理解与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间的差异。“华小不是华人的学校”论和“宏愿学校”概念,显然是放弃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追求。

其次,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部研拟课程标准和编纂教材,要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华小课程设计要体现多元社会中多元文化互尊共处的观念,既能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欣赏不同的文化;课堂教学要创造机会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永续发展新契机

其三,学校教育要理解和适应学生的不同文化、行为和学习方式,华小要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跨文化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并被认为是构建多元化和谐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途径。

5·09大选产生“希盟”新政府,61年骤变,开启新格局、新希望,我国政经文教发展将置于新的历史方位。期望“希盟”新政府以“跨文化教育”思维,制订开明公正教育政策,支持支援各民族语文教育事业发展,为华文小学发展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给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反应

 

文教

林振辉:让孩子有机会学习 团结保障华教地位

(吉隆坡2日讯)马来西亚宗乡青慈善与教育基金会董事主席拿督斯里林振辉博士指出,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华人社群延续文化与价值的关键;因此国人期待政府在新的一年进一步支持华文教育事业,保障华文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我们相信,优质的教育是每个孩子应得的权利,不只是华教,而是期待所有族群的孩子都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华文文化,为未来的多元融合奠定基础。”

他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呼吁推出更多针对青年人才的发展计划,例如国际交流项目、领导力训练与创业支持等,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他说,马来西亚是明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随着全球化的深化,马来西亚华社应与海外华人社群加强经贸与文化合作,共同提升马来西亚华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影响力。

林振辉也是马来西亚防范罪案基金会(MCPF)副主席,他指出,公平与正义是每个社会得以进步的基础,政府可以制定更多扶持低收入家庭的政策,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与住房方面,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位国民都能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