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教非马华斗争而来/罗汉洲

国阵总秘书东姑安南说,若没有马华在国阵内为华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华文教育或华校。

马华同志们且莫高兴东姑安南为他们仗义执言,其实是巫统打算继续“借用”旺莎玛珠国会选区,所以,东姑安南才随口讨一下马华的欢心,用意是要马华投桃报李,不要讨回这个选区。



不过,“没有马华的斗争就没有今日的华文教育或华校”,这句话的误导性实在太大,必须澄清方可。

十九世纪初,马来半岛就已有华文学校,大马的华文教育比马华至少“老”上百三四十年,是先有华文教育,而后有马华,所以马来西亚今天的华文教育或华校绝非因为有马华的斗争而来;相反的,马华的“斗争”对华文教育的伤害倒不小。

1957年也就是马来亚独立那年,半岛、砂拉越及沙巴共有1347所华文小学;独立后以及成立马来西亚之后,由巫统、马华及国大党组成的政府采不增建华小政策,华小则因居民迁徙而关闭了不少,以致华小数目一直减少,即使亟需华小的地方也不建华小,华小数目降至1298所,学生人数却由39万增加到55万。东姑安南说的“马华为华社斗争”,不知斗争到什么?

中学方面,1961年,尚未组成马来西亚的半岛有132所华文中学(砂沙约有32所;参阅董总60年会庆特刊第1306、1307页)。

皆因华文无官方地位



由1959年开始,马华协同巫统“腰斩”华文教育,砍了华文中学,只剩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先改为只有一科华文的英文中学,后改为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即如今的国民型中学。

如今,“国民型中学”只不过是华人一厢情愿的华文名称,属于非官方名称,官方名称是国民中学,即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换言之,在教育法令中,华文称为国民型中学的这类型中学已不存在,马华当年极力推销、极力劝说华人接受的国民型中学在教育法令中已归纳为国民中学,“腰斩”华文中学的政策至此已“大功告成”,这是马华为华社斗争的结果吧?

近几年来,华人怪怨国民型中学没有获得常年拨款,但政府怎么可以拨款给不存在的学校?拨款给不存在的机构可构成刑事犯罪呢!

陆庭谕曾说,华文教育的困境源于华文没有官方地位。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想当年,人口与马来人相差无几的华人要求华巫文并列为国文,全马华团要求马华代为表达这立场,但马华不肯代为争取;华人退而求其次,要求列华文为第二国文,马华仍不争取;华人最后要求列华文为官方应用语文,马华还是不答应。马华当时的理由是一切须以和为贵、为大局着想,它说只要在独立后,华人可以拥有学习母语的权利就该满足了。于是华文就这样失去作为官方地位的机会,以致华文教育受到歧视,所以华校被形容为非主流学校,一切皆因华文没有官方地位,这确实是马华为华社“斗争”到的。

如果东姑安南的意思是:没有马华为华社“斗争”,华文教育不至于有今日,那倒没说错。

反应

 

东海岸

登州马华助逾60人 申请MyKasih购物

(瓜拉登嘉楼14日讯)马华登州联委会与马华瓜登区会协助超过60名华裔民众申请MyKasih计划下的100令吉粮食援助购物券,为社区中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切实的支持与帮助。

今日下午,受惠者齐聚瓜登巨人超市,通过身分证正式启动援助计划,并完成首次无现金方式采购的体验。MyKasih计划让受惠者能够利用100令吉购物券,在超市选购被允许的日常食材和基本用品,从而有效减轻生活开销负担。

瓜登区会妇女组主席黄佩瑾,以及唐人坡乡村发展与安全委员会主席陈秋忠全力协助民众填写申请资料,确保援助计划迅速落实,让有需要的家庭及时受惠。

马华登州联委会主席拿督翁秀秀博士表示将继续与各方通力合作,为民众争取更多福祉。马华始终秉持关怀社区、服务社会的宗旨,竭力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帮助,传递温暖与希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