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裔优秀生被大学拒收/江振鸿

刚上台执政的希盟新政府不久前在教育这个棘手领域的第一个考验,即华裔满分优秀生被4所大学医学系拒收事件,在希盟的华社高企民意的加持及新上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高超的公关手腕下,顺利过关。

首先,在工作上,无论是要应征空缺或是争取升迁机会,只要有出现超过一个在专业学术或工作表现及经验都同等的候选人,届时面试官或管理层就会开始考量及评估候选人在专业学术或工作表现及经验以外的能力及因素,例如面试的临场反应及表现、与其他部门的人际关系、资历、个人性格、甚至是性别种族(对,这是一些公司的潜规则以避免组织里出现单一化的性别或种族)等。



而不少上班族都能坦然的接受这种游戏规则(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因不服升迁的结果而选择离开),不会因为符合资格的候选人众多而要求公司特意增设相关的职位以满足所有人。

第二,在运动赛事上,当同期同时出现两个实力接近的高手时,届时比赛胜出的就不单只是运动竞技好的那个,而是比赛时的临场反应、压力的驾御、队友的配合等。

因此我国的羽球一哥李宗伟因为同期的老对手林丹,而成了千年老二。

然而被誉为羽坛有史最好的两位球员的他们当年在“统治”男单羽坛的年代,可有出现过要求奥运羽球男单设立双金牌以满足双方的声音?没有,因为冠军只有一个!

所以,回到学业上的大学学额竞争问题。



同样的,大学学额就固定那个数目,当同一届符合入学学术资格的学生数目超过那个学额数目时(我们且排除大学固打制这个无法在朝夕就能解决的问题),相关大学就会考量及评估申请者在学术表现以外(因为大家彼此的学术表现是同等) 的能力及因素,以录取最好及最适合的学生,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最后,华裔优秀生被政府大学或医学系拒收事件,在国阵当政年代几乎年年发生,以致引发华社的民怨。

然而此次在希盟新政府当政所发生的同样事件,却获得了华社及不少华裔网民的谅解。

华社双重标准?

这是因为华社及华裔网民的双重标准?是因为华社及网民对刚刚上台执政的新政府的那种宽容心?

还是张念群副部长那种愿意去调查,和向学生及家长解释不录取理由(包括相关学生,并没有按规定参加其中一间大学医学系的一项入学心理测试)的专业态度(反观国阵政府的历任相关副部长就每次的拒收事件都无法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及有趣的问题!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