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印钞撒钱下的贫富/许世平

2020年,美国联储印了3.2万亿美元,那是等于中国人从1980年到现在辛勤劳动生产,销售产品40年,攒积下来的血汗外汇。

这就是现代货币理论,以低成本印钞,撒钱花钱,提升产出及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的“魔法摇钱树”。

早于2008年发生金融次货危机时,美国也通过4轮量化宽松,释放近3万亿美元,相等于当时在全球经济排名第5的英国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霸权下的美国,最容易做到的事,就是印钞;拜登一登位,就立刻启动大撒钱的疯狂印钞,这项“营救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的总规模达1.9万亿美元,用来抗击疫情,及提供经济纾困援助。

大宗产品“万物暴涨”

虽然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爆表,迫近28万亿美元,公共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0%,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突破7.43万亿美元,然而却凭借美元霸权,印钞机就这样加速运转起来。

尽管疯狂印钞,美国却一直都维持极低的通胀率,未像多年前非洲的津巴布亚巨浪涛天的恶性通胀,因为他们将美元都转移到其他世界国家,包括中国,还轻易获取到所需的一切资源,并收割了全球的财富。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美元大灌水,已使到大宗产品,例如原油、原材料、铁矿石的价格应声虚涨,并搅动起“万物暴涨”的效应,例如股市、楼市,魔幻式飙涨,还有比特币的狂涨、剧跌及再疯涨。

这一切都在疫情下疯狂发生,“富者应有尽有,贫者一无所有”的现实,也在这个星球上可怕地显现。

根据乐施会报告, 疫情未爆发之前,全球最有钱的85人的财富,相等于全球最贫穷的35亿人,或半个地球人口的身家总和;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的财富比其余99%还要多。

在冠病危机下,不平等问题也更趋恶化,最有钱的人9个月就能追补疫情的折损,很快再变得更有钱,最贫穷的人则需要10年才能复原。

现代货币理论创生了许多经济学的潮流词汇,还制造货币流通的繁荣假象,然而,只有“富者愈富,贫者恒贫”才是这个天底下的真实。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