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反思马币兑日元走强/曾志涛

据彭博社报道,截至9月29日,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跌到1美元兑149.21日元的水平。

美国利率预计长期维持在高水平,带动了美元走强,也导致日元持续走软。

马币兑美元同样弱势,一度跌破4.70的10个月低点。然而,马币兑日元的表现则相对理想,让许多人苦笑,今时今日出国旅行,就只能去日本了。

2023年1月到2023年9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30贬至149,而同期马币兑美元汇率则从4.4贬值至4.6。

日元贬值更严重

从贬值幅度来看,日元贬值是比马币更为严重的。

日元贬值比马币来得快,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日本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一直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的超低水平(钱存在银行还要亏钱),而我国的则为约3%。

通过维持低利率,日本央行试图鼓励消费和投资活动,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健康”通货膨胀。

大家可能视通货膨胀为洪水猛兽,然而日本过去几十年面对的通货紧缩却更为严重。

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消费和投资活动趋向缓慢,限制了内需市场的增长潜力,所以央行只好降低利率,鼓励消费。

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日元流动性过剩,市场的日元变多了,贬值压力比起其他货币自然更为明显。

其次,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60%,是全球负债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了避免财政赤字扩大,日本政府当然不愿意大幅加息。一旦升息,政府就必须还更多的利息给债主,债务负担就会百上加斤。

日元流动性全球第三

然而,国人也无需为马币兑日元升值感到沾沾自喜。日元虽然乏力,但仍是投资者的主要避险货币。这是因为日元流动性仍然高居三甲,是全球第三大流通货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

此外,日元也是套息交易(carry trading)的主要工具。投资者利用日元的低(负)利率,借日元,购买以美元结算的固定收益债券,从日元和美元之间的利率差异中获得收益。

因此,日元的避险和投资功能是马币望尘莫及的。

在人均GDP方面,日本的表现更让人汗颜。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的人均GDP为1万1972美元,日本的人均GDP为3万3815美元,多出约2倍。

具体来说,这是因为日本在基础设施、市场和政府效率及商务环境方面的优势。

因此,我们不应该继续以“马币兑日元强势”来掩盖马币乏力的事实。

除了国行短期的货币利率干预,政府有责任引领结构性改革,通过长期策略,如改善经商环境、开创新经济领域、培育和留住人才、减少官僚和行政障碍等,促进企业发展和吸引投资,方为正道。

反应

 

灼见

政府开源节流才是正道/曾志涛

国库控股研究机构近期建议将现有的T20、M40和B40收入分类调整为T30、M50和B20,以更符合当前的经济状况。然而,这种调整能否真正地反映现实情况,值得商榷。

首先,这种一刀切的收入分类忽视了城乡和家庭成员人数的差异。例如,一个月收入7000令吉的家庭在乡村地区可能生活宽裕,但在城市地区,尤其是有子女的家庭,却可能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

更重要的是,把收入群体重新定义为T30、M50和B20,将导致需要援助人群的比例缩小。这种“数字游戏”看似为政府减轻了补贴压力,但实际上却削弱了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扶持力度,与扶助贫困的承诺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政府要缓解民生的经济压力,必须正本清源,从问题的根本入手。

首先,政府必须在国库开源方面做出努力。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近年来积极出访各国招资,其中依斯干达经济特区在2024年前三季度获得了403亿令吉的投资承诺,但实际投资额只达225亿令吉。

政府必须致力于将承诺投资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与简化繁文缛节等方法,以提高承诺投资转化率。

其次,财政节流方面也是关键。《2024年第三系列总审计司报告》指出,第12大马计划中有169个项目出现延误,并且预算超支问题严重。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项目支出金额达到2319亿2000万令吉,超出批准拨款约92亿令吉。

政府必须认真看待这种缺失,加强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监管,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招标机制, 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长远来看,提升国民收入和推动经济转型是解决经济困境的根本之道。2023年推出的《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计划在航天、化学和石化、制药、数字经济,以及电子与电器5大领域投入950亿令吉,推动工业升级和提高工资水平。

然而,工业转型的成功取决于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执行效率。政府必须确保这些投资真正被用于创新和技术升级,而不是停留在纸面计划。同时,政府必须注重人力资源培训,确保劳动力能够胜任高附加值岗位。

最后,通货膨胀是民众最直接的经济压力来源。2025年财政预算案提出针对性补贴计划来优化RON95汽油补贴,以提高补贴的效率和公平性。

避免负担转嫁消费者

然而,这种调整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并对低收入群体产生负面影响,需要谨慎评估。此外,国能调涨电费14.2%的建议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骨牌效应。

因此,政府有必要认真审核国能的建议,或通过较低幅度、渐进式的方式调高电费,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避免企业将不成比例的成本上涨负担转嫁给消费者。

总的来说,与其重新定义收入群体,不如聚焦更实际的问题。只有采取实质性行动,解决结构性问题,我们才能让人民真正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否则,再漂亮的数字游戏,都难以掩盖生活成本高企和收入增长滞后的事实。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