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只懂价格管控的政府/黄子伦

每当某项物品出现短缺而价格上涨的情形时,只要那样物品是民众必需品,那么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就会迅速(或者迫于民意)地介入。通常,所有政府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管控价格。

毕竟,“官字两个口” ,当政府用公权力强行压制时,商家自然也不能公然违抗,只能乖乖压制价格,有时甚至还得降价。

不过,经历了这么多的价格管控后,政府真的有能力把物品价格降下来吗?或者说,政府降价后,损失的又是谁?

关于第一道问题,经济学原理讲究的供需关系已经把这道理说透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道理。但凡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一定会记得那两条供需关系的线条。当需求量上升,而供应量无法满足,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供应量比需求量更高,价格就会下降。

同一个巴刹,你在街头把鸡肉1公斤卖8令吉,有人在中间的摊位1公斤卖7令吉50仙,只要人们知道自己只要往里头走多几步就能够省下50仙,他们肯定会愿意这么做。

反之,如果你的鸡肉摊位在巴刹的最隐秘角落,那么你就不可能卖1公斤7令吉50仙,而是应该降价到7令吉或者6令吉50仙,用来吸引顾客前往你的摊位。

不久前,我在夜市买曼煎糕,从主要入口处算起不到第五个摊位卖1令吉80仙一片,觉得昂贵所以没买。往夜市再走100米,有另一个曼煎糕摊位卖1令吉60仙一片。我自觉捡到便宜就迅速购买,孰不知在往前走多10米又有另一个摊位卖1令吉40仙一片。

为了求证,我把3个摊位的曼煎糕都买回去尝尝,味道上并未有明显差异,厚度,烹饪手艺和用料也相近。故此,可以推论价格和摊位与主要人潮的距离远近与否有密切关系。这道理,所有做生意人都懂。

那么第二道问题呢?如果政府真的强行降价,会发生何事?

降价后依然能赚钱,那么依然有供应。不过,这会淘汰一轮成本较高的商家,市场供应减少,但需求依旧,使得涨价压力越来越大。很简单的,因为政府设立的顶价是一个死板的数目,久久才愿意更新,而市场的物料供给以及各种因素却是时刻变动,所以当原材料价格高到让商家觉得不划算,停止生产是合理之举。这无关道义,是计算。

另一种形式的亏本

即使有商家愿意做亏本买卖,也必然引起购买潮,使得人们从真金白银的竞争转向其他形式的竞争,例如花时间排队。到最后,亏损的依然是消费者。只不过大多数消费者感受不到,因为他们鲜少去计较自己的时间成本,他们只看到涨价后会“买贵了”,却看不到另一种形式的亏本。

不过,在官僚体系工作的人常对这些看法嗤之以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且有必要去改变社会,而不懂得判断什么事情是不用花力气解决的。

 

 
 

 

反应

 

言论

关税暂缓是真缓?/黄子伦

就在全世界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好几天,特朗普在星期三晚上突然松口,宣布决定将“对等关税政策”暂缓90天。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瞬间暴涨,纳斯达克指数甚至录得双位数的单日涨幅。更令人咋舌的是,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高喊:“现在是买入的好时机!”让人不禁怀疑,此君是否涉及内幕交易。

我们暂且搁置阴谋论,来猜测特朗普此举背后的真实意图。

从4月2日那张关税图表出炉后,全球市场一片震荡,股市普遍大跌。大家心知肚明,美国此番主要剑指中国。

中美过招互不相让

于是中美就此在关税上展开过招,轮番加码税率,互不相让。其间,特朗普多次放出“最后通牒”式的喊话,结果不出所料,中国并未买账。

不过,他又话锋一转,称自己“非常尊敬习近平”,并认为对方是“聪明人”,为谈判保留了回旋余地(虽然他的手下发言就没那么客气了)。

然而,谈判期限已过,中国依旧不让步,美股应声大跌。凑巧的是,美国财政部在此时拍卖价值580亿美元的3年期国债,结果国内反应冷淡,需求不振。这可能促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连一向被视为“零风险投资”的美债也开始遭遇市场动摇。

接着,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暂缓90天。对此有几种解读:

其一,从谈判角度看,一味强硬未必有效,毕竟痛觉会被麻痹。“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才可能让对手在“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心理循环中逐步崩溃。当然,这对国家机器未必管用。

其二,他可能未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或者部分国家愿意让步,但要求更长的决策期。

当然,也有可能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你可以说特朗普精明至极,每一步都算计周全;也可以认为他和幕僚愚不可及,临时抱佛脚。

但无论哪种看法,其对等关税政策的目的始终如一:要么接受美国的关税制度、要么将工厂迁至美国、要么购买美国国债(这一点尤为关键)。白宫文件对此早已写得清清楚楚。

从风险角度来看,对等关税政策并未解除,而这90天只是暂缓。

市场更希望“长痛不如短痛”,但特朗普也应该明白,虽然人们不会像对待“狼来了”的牧羊童那样轻视总统的言论,可反复反转的策略迟早会产生递减效应。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