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努力争取的宣言/东之盈

希望联盟推出第15届大选宣言,其中是降低南北大道收费以及承认统考文凭,但却仅是继续努力争取的承诺,尚且是无限期的。
希盟再次炒冷饭,把废除南北大道收费变成降低收费,把承认统考文凭列为努力争取的承诺,证明这两项宣言是相当棘手,无法立马就实践的。
上届大选,白纸黑字承认统考,这届仅是努力争取,似乎变得毫无气势,难怪教总主席谢立意劝请希盟别说说而已。
陈腔滥调难有共鸣
降低南北大道是容易达致的承诺,证明希盟上届大选犯了很大的错误,难怪被选民谴责对自己的承诺食言。
看守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早前就已经宣布降低雪隆6条大道的过路收费,的确能够纾缓人民生活成本的负担。但这个陈腔滥调的论述,已经无法激起人民的共鸣,并无法激起人民对反对党的寄望。
希盟会把废除变成降低大道过路费,证明与祖国行动阵线(GTA)主席敦马哈迪医生批评有关。他质疑希盟胜选后取消大道过路费承诺,并质疑其可行性。
马哈迪甚至质疑,若不收取过路费,维修大道的资金从何而来。这样的谴责表示上届大选,希盟是推介无法实践承诺的宣言,而马哈迪也参与其中,有蒙骗选民的意图。
再说承认统考文凭宣言,若是须要附上必须考取大马教育文凭马来文优等的条件,那么国阵政府早就表示赞同接纳承认统考文凭建议。这种承诺是赞同国阵政府所推举的政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使国阵执政,只要大家都认同考取大马教育文凭马来文,那么承认统考文凭已经不是什么课题了。
看来董教总必然会对希盟所推介的承认统考文凭做个了断,不然将变得非常混淆。董教总若是接纳希盟的宣言,那么就不必大费周章,不断争取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若是董教总点头,那么不论那个阵营崛起成为政府,统考文凭课题就迎刃而解。
当希盟推介承认统考文凭作为宣言之一,让民主行动党感到雀跃万分,尤其是前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马上兴奋地表示有信心希盟会承认统考文凭。这次张念群聪明了,不再斩钉截铁地表示白纸黑字承认统考文凭了,毕竟这项课题仅是政治课题,最终还须看马来人的脸色行事,绝对无法草率就给予承认了。
希盟学一次乖
上届大选,希盟许下了许多无法承诺的宣言,这届大选,吃一次亏,学一次乖,用词必须妥当才行,若无法实践承诺,还可以表示正在努力争取。马华张盛闻一里路,似乎变成亿里路,看来还胥视希盟的努力,几时给予实现承诺,是没有期限的。
以前希盟所给予的承诺,开了许多空头支票,许多人为此拍案叫绝,后来才发现是无法兑现的承诺。有些领袖像潘俭伟过度食言,感到愧对选民,毅然退出竞选,还是好汉一条。至少他比马哈迪有良知,马哈迪面不改色,把责任全推给希盟,希盟食言都不关他的事。
由于5·09希盟许下许多无法实现的承诺,让人民对实践承诺不是圣经的理论感到无可奈何,只能对希盟有所埋怨。
如今希盟绝对不敢再造次,仅是继续努力争取,即使没有达致人民的意愿,依然有所保留,这样人民就不会怪责希盟了。
但不知人民会否接受这样的宣言,一个永远都还须等待实践的宣言。
槟城也留不住人才/东之盈
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表示,槟城需采取多方面策略,包括薪资与住房政策,以留住本地人才,尤其要防止人才流失至新加坡。
虽然槟城是马来西亚的高科技重镇,但槟城华裔前往吉隆坡和新加坡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未来恐怕也难逃人才外流的困境,而政府对此可能束手无策。
槟城华裔人口减少
许多华裔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开槟城。
槟城人口约177万,华裔曾占多数,但2023年开始,巫裔人口已达45.1%,华裔仅剩44.2%。
槟城华裔人口减少的趋势不容忽视,这一点可以从华小学生人数大幅减少的现象看出,间接反映了槟城正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
由于许多年轻人为追求更高薪资而选择离乡背井,未来槟城可能将面临人才短缺的危机。
虽然吉隆坡生活成本高昂,交通状况不比槟城优越,但由于雇主愿意以高薪挖角,拥有良好学历与经验的年轻人赴吉隆坡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
除了吉隆坡,新加坡也是槟城华裔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不论是熟练工人还是非熟练工人,越来越多人为了赚取优渥的外汇,前往新加坡谋生。
此外,还有许多华裔年轻人远赴澳洲、中国、美国或英国发展。部分人在当地适应良好,最终取得永久居留权,定居海外,只有在假期才回马来西亚探亲或旅游。
不论是吉隆坡还是海外市场,都比槟城提供更高的薪资与更好的福利,因此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离开槟城。
虽然槟城拥有许多高科技工厂,这些企业或许能提供优渥薪酬,吸引高科技人才留在槟城,但一般企业难以与吉隆坡和新加坡的薪资水平竞争,因此人才外流仍在加剧。
信息流通快速,一旦槟城年轻人发现新加坡或吉隆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自然会考虑跳槽。
槟城熟练工人的薪资难以与吉隆坡匹敌,薪酬差距使得许多槟城人宁可放弃本地低薪工作,前往吉隆坡就业或创业。
须提升槟城吸引力
在槟城创业的年轻人也感受到市场局限,许多人愿意冒险前往吉隆坡发展,据说成功率甚至比留在槟城更高。
吉隆坡消费力强,市场潜力大,因此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往开创事业。
此外,许多已经在吉隆坡或新加坡取得成功的槟城年轻人,进一步影响了其他人的决定,使得更多人蠢蠢欲动。
槟城的通货膨胀率逐步上升,当地居民普遍感到生活压力,若吉隆坡或新加坡出现高薪招聘,原本留在槟城的年轻人也会重新考虑离开。
即使槟州政府制定了良好策略,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仍难以阻止人才外流。如何提升槟城的吸引力,留住更多年轻人,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