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否定孙中山是背叛历史/谢诗坚

台湾近代历史可以从1624年开始。这一年荷兰占领了台湾直到1662年,历时38年。1626年,西班牙也闯进台湾与荷兰进行分割统治,北部由西班牙占有,直到1642年撤走(西班牙最先拿下的是菲律宾)。

此时有一位原名不见经传的郑芝龙(1604-1661)在1625年崛起。他是福建南安人,只是一名明朝小官。在1637年平靖海上海盗活动后就有不少的汉人从福建向台湾移居。根据荷兰方面的统计,1648年时,中国移民已增至1万5千人。到了1661年,台湾的汉人移民已高达2万名。



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因明朝覆灭,也在1646年杪降清,而他的儿子郑成功(1624-1662)在大陆结合2万5千名官兵向外人统治的台湾进军,终于在1661年打败荷兰军,“解放”了台湾,但不归顺清廷。他在南明(明末)永历帝12年(1658年)已被封为延平郡王。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的逝世只相隔一年。后来其儿子郑经(1642-1681)继承父业,也没有归顺清廷。因为生活纵情放荡,夜夜笙歌,在1681年逝世,只得年39岁。

台湾二战后回归中国

在郑氏家族经营下的台湾,也在1683年转交清朝直接统治,而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也向清朝称臣。这就是说台湾又回到中国的怀抱。

因此,从1683年到1895年的212年期间,台湾是在清廷的管治下,也被视为中国的领土,可惜好景不常,当日本军舰于1894年与中国军舰开战后,前者就一举打败了清廷的军舰,而迫使清廷签署《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也放弃对朝鲜的保护。史上称此为中日《甲午战争》。

不论台湾人是否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台湾也确实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从清廷的手里夺过来的,而且在1945年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手投降后,它就遵照“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将台湾还给中国。当时在中国大陆的执政党是国民党,而蒋介石身为国民党领袖兼中华民国总统,也就拥有权力派陈仪前往台湾接收失土。



只因蒋介石在战后并不同意与中共妥协组成联合政府,也就爆发了一场4年的内战。最后以中共的胜利而在1949年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结束。

台湾是中国一个省份

虽然如此,当中共胜利后,美国也就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迁居台湾(如果台湾不是中国的,蒋介石的占据台湾就等于是侵略了),并承认蒋的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进而让中华民国占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直到1971年联合国才通过投票将其席位交回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

这之后,中国更坚持与其它国家建交时只能承认一个中国,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一方面,台湾在国际上的“独立”地位已被“堵死”;在另一方面,1986年成立的民进党尽管是搞台独起家的,它也感到国际压力太大,力不从心,只能争取年轻一代“反共的思想和心态”来抗拒大陆的橄榄枝。

从陈水扁的上台(2000-2008)及蔡英文的当选(2016年)台湾总统,虽然可以说“台独”的心态仍未泯灭,但今日的蔡英文更需要吸取陈水扁错误的路线,明确地规划出“维持现状”的理据和底线。

孙中山备受两岸尊敬

就在人们对蔡英文的胜利有所谓期望时,又爆出民进党的立委高志鹏建议将“国父遗像”从法律条文中全数删除,大家今后不必再向国父(孙中山)遗像鞠躬。这种对先辈、对历史人物地位的否定是很可悲和可怜的。

不但孙中山曾四次到过台湾搞中国革命,而且没有他哪来的“辛亥革命”(1911年)的成功?没有他领导推翻帝制,中国又如何走向共和?又怎会出现1912年是“民国元年”?

这就是说,民进党要感激的是孙中山留下的宝贵政治遗产,一生鼓吹民主和科学,让“三民主义”曾一度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指标,难道民进党也要反“三民主义”吗?其实民进党感谢已来不及,还要去孙中山?也真是走得太远和太离谱了,一位备受两岸尊敬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已化成中华民族的其中一个巨大形象,又碍于民进党何事?除非台湾人民不是炎黄子孙的龙的传人,这可能吗?蔡英文得“三思而后行”,一个能推翻2千年封建帝制的人怎能轻易地抹掉他的历史地位呢?

反应

 

言论

从一党独大到多党共治/谢诗坚博士

真正掀开巫统当家作主的是1955年举行的联合邦普选(独立前)。

在开放的52席中,联盟大捷,总共拿下51席,伊党只获1席(参选13席),拿督翁的国家党全军覆没。另还有46名官委议员。

联盟的东姑阿都拉曼被选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权力相对被强化;特别是在1957年向英国争取马来亚独立成功,东姑也就从首席部长转身成为马来西亚首任首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由于巫统在选举中占了34席、马华及国大党分别只得15席和2席,根本无法与巫统平起平坐,巫统一党独大的心态也就膨胀起来。以巫统来说,可以分成3个阶段来演绎一党独大为何可以在不同时期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69年的大选。因为巫统在1955年大胜后随即走向巅峰,从1959年到1969年才因“513”事件爆发,改变国家政治生态。

1969年的大选,选民已不能忍受马华的软弱和巫统的霸权,结果大选出现了政局的大逆转,巫统只有51人中选(参选67席)、马华只有13人中选(参选33席)及国大党2人中选。联盟总共拥有66席,比所需要半数只多出14席。

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巫统首次面临这种屈辱的打击,却有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主要是时任首相敦拉萨巧妙地穿针引线下,成功地把反对党收编,包括伊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联党,也就顺其自然地将联盟扩大成国阵。但后来巫统发现这一改不但未转弱巫统的影响力,反而促成巫统更能左右逢源。这就是巫统的另类一党独大的呈现。

第二波则是发生在1999年大选。马哈迪面对从政以来的第二挫折(第一次是在1969年落选)。虽然崛起的不是拿督斯里安华的公正党,但却扶起了伊斯兰党,它首次拥有27个国席和控制吉兰丹及登嘉楼州政权,意气风发地迫使马哈迪交出其回教国大蓝图。

这意味着巫统为伊党开了另一扇门,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宗教主义。当然马哈迪依然不改其一党独大的招数。

到了2016年,被马哈迪排斥的安华意外地同意与马哈迪合作(加入希盟)以打倒纳吉,但他也没有想到其后果是异乎寻常的。

2018年希盟上台执政。但在两年后(2020年)马哈迪不肯交棒给安华,加剧希盟的斗争。

有趣的是, 原属安华最忠诚的最后一名支持者阿兹敏却背叛安华,转而支持马哈迪不必退位。

马哈迪故态复萌坚持一党独大,他不会因为组成多党共治而改变咄咄逼人的态度,他是一党独大的代表性人物。

后来由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爆料,是他与马哈迪策划“喜来登政变”,以促使土团党退出希盟,后者也因之破局而失掉政权,首相职位就落在丹斯里慕尤丁身上。他组成了包括伊党在内的国盟。

宁做老二不成众矢之的

巫统的第三波是在马哈迪、慕尤丁及阿兹敏被清理后,剩下巫统的阿末扎希在选举期间四处活动,终于在2022年圆了安华的首相梦。希盟与国阵联手组成团结政府。

但是巫统的一党独大局面已不复存在,巫统寻求的是宁做老二,也不希望成为众矢之的老大,大马也因之转入多党治国。

关键是巫统仍是一党独大的心态吗?或者只求保住现状?不然还是有得乱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