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喜来登行动另类总结/冯振豪

牵动马来西亚政局的2·23喜来登行动已落幕,尽管“被在野”的希望联盟终究不服输,但无力回天是希盟和敦马哈迪医生都肯定的事实。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喜来登行动做个总结,笔者试以四个角度端出一些新看法。

第一,华社对马哈迪的热议。



2月23日土团党召开特别会议,到3月1日慕尤丁任相,不管是社交媒体抑或传统纸媒,都充斥着马哈迪的资讯,大众纷纷揣摩敦马的一言一行的政治信息,惟在讨论敦马这个点上却与以往不同。

从报章评论看,初出茅庐的评论人多以客观面评析敦马,以事发的时事推估后面进展。而社论界老手们则较倾向用主观解构,借敦马的从政经验表达看法。

当然,舆论并无黑白对错,可是对马哈迪热论足以说明,以往华社舆论对时事课题的一边倒声浪已逐渐岔开,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毕竟声音越多,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想法就越丰富,难道这不就是多元社会的展现吗?

只有政治人物过招

第二,健康的国家。



在为时一周的动荡中,社会秩序是何等安宁。这与许多曾有政变经历的国家完全不同。就东南亚邻国来看,逢泰国政变必会出现军人干政,逢印尼大选必会引起族群的冲突,反看大马却“很不寻常”,只有政治人物互相过招,公家单位正常运作,军队、警察、反贪会、法院、卫生局坚守岗位,这要归功我国文人从政的传统,以及王室扮演的调停角色,和5·09后希盟诸多拔乱反正的制度化改革。

第三,对新政府看法的两极化。

显然非马来社会对喜来登行动不是痛斥就是狠酸,认为这种中途上车的政权不道德,其一是未经过大多数选民的选票委托就上台,其二则是不寄望前朝政客的诚信与操守。

至于马来社会,大部分不是无感,就是觉得中途组织新政府并不为过,弥漫“希盟做不好就该轮别人做看看”的氛围,对前朝政客没有特别观感。如此两极化现象,凸显大马各族在文化观点、处世态度、道德信仰和政治见解的差异性,因此,尝试在特定事物上寻求共识,或许才是促成国民团结的首要。

砂独比西马政局可怕

第四,地方主义风起。

在这段期间,许多政党玩弄族群和宗教的情绪来带风向,且不论传统牌的巫统和伊党,笔者发现另一极端势力正腾起:砂盟。

执政权悬峙时,砂盟立场多次摇摆不定,开始说挺马,那边传出与安华协商的风声,结果却转向投慕,而唯一不变的论断是拒绝民主行动党,砂首长阿邦佐哈里以林冠英任财长期间的砂州3年破产论为由,坚拒砂火箭罢州选的橄榄枝,指责行动党歧视砂拉越人。先不说动机,就砂盟领袖言出抗拒西马及砂人为先的论调,让大部分砂人都肯定砂盟的导向,甚至在社媒出现砂独的声音。政府务必正视东马在争取自主性问题,设法遏制地方主义的蔓延。

比起西马政局,砂独或更为可怕,地方主义一旦失火的后果,就是国家被肢解。

反应

 

要闻

【白礁岛主权案】时任阁员证明 马哈迪私自决定

(吉隆坡12日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重新任相后的3名时任阁员强调,马哈迪在召开首次内阁会议之前,已决定不再继续审查和解释白礁岛主权案的决定。

这3名时任阁员分别是拿督斯里旺阿兹莎医生、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以及陆兆福;他们今日发表联合声明说,这是马哈迪的个人决定,并在未通知内阁的情况下于2018年5月21日致函律政司,并在2天后的5月23日知会新加坡。

“就在作出决定的两天后,马哈迪才在内阁会议告知阁员,我们想强调的是,这是在‘其他事项’下的一项‘知会’,而非商议作出决定。

“因此,不存在任何人反对或支持的问题,因为当敦马哈迪医生以书面形式作出决定时,便已失去拍板定案的空间。”

旺阿兹莎是时任副首相、现任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当时出任国防部长,陆兆福当时同样是交通部长。

他们三人认为,作为政治家的马哈迪应当对这项决定负起全责,而非选择推诿责任。

“我们有信心并相信,在2018年5月23日出席内阁会议的阁员可以证实此事。”

去年12月14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下令重新检讨索取白礁岛主权案,以便尽快与新加坡展开更有意义的谈判。  

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于今年2月御准政府成立皇委会,以调查马来西亚与白礁、中岩礁和南礁主权问题;皇委会的主席则是前首席大法官敦莫哈末劳勿斯。

在本月5日,皇委会报告建议政府,援引刑事法典第415(b)条文 (诈骗及不诚实地引诱他人交付财产)调查马哈迪,并可在刑事法典第417与第418条文下被治罪。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