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四民异业而同道/刘勇瑜

中国明代大儒阳明子有句名言:“四民异业而同道”。

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其实背后也有各行各业的涵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不分职位贵贱,都能“得道”,道是《大学》明明德的道,是凭在日常生活中的修炼而获得。

明代时期人口大增,官位僧多粥少。要做官,大略唯有两条大路可走,一是自层层又重重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不然就是跟朝廷买官。

科场失意者绝佳鸡汤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一生中考了多次科举,却屡屡落空。像《儒林外史》内的范进那样老来中举,算是很幸运了。有者考了几次不行,或因不愿再蹉跎岁月,或因生计原因,最终投入其他行业。

阳明子的那句名言,听进科场失意者心中,备感安慰,是绝佳的鸡汤。

阳明子的徒子徒孙更是在这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中有些更逐渐演变成民间新兴的宗教。

现代社会所流行的价值观,相信大家也有所认知与体会。

有人问我,业余时间为何要写书,为何不用在投资的研究上,为何不接软件项目开办软件公司,可以赚更多。

这里头的思维,对你我而言,岂会陌生?这种思维,对吗?错吗?我倒是认为,银行户头多一个零,选择就更多一点,所吃所喝所买所用,更美味更可口更美观更优良,那种感觉是很实在的。而且很奇怪的,随着金钱上的无忧,对艺术美感也有所要求了。

这就是目前我们所活在的社会。或许在古代物质丰盛经济发达的朝代,也出现过相似的情况,我没有读遍朝代史,没法去印证。

以收入论职业有问题

不过,有些人爱以罗马帝国为饱暖思淫欲的例子,引用各种淫乱行径的记录说明,为何罗马后来“理所当然”的衰败了。可我从来不认为国家的衰败是如此简单直接,衰弱理应是由多个远因,再加上多个近因所导致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若人人皆晓得“四民异业而同道”的道理,加上减少宣扬诸如富人成功录、名言之类的价值观,就不会有送餐员被轻易被用作“低贱、辛苦”的例子,更不会听到“不要瞧不起从事某某行业的人哦,他们的收入随时比你这位白领还要高!”

这种以收入高低论职业,明显很有问题的话。

职业的意义在于令我们既能“自我实现”,又能“兼顾营生”。

送餐员准时领取食物,整齐的放入箱子,安稳的骑车,完整无缺的送到点餐人手上,风雨无阻。这种敬业精神,是自己对自己要求的实现,足以为自己带来工作满足感而自豪,长期做下去身心肯定会起大变化。

 
 

 

反应

 

名家专栏

为何美国转向保护主义?/白文春

我在本栏上篇文章中提到,全球两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中国,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

根据Statista.com的数据,2024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为29兆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其次是中国,202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兆美元。

德国排名第三,接近5兆美元,但与美国和中国距离甚远,之后是日本(4兆美元)和印度(接近4兆美元)。另一方面,大马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约为0.4兆美元,规模可说是相当小。

从人口规模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23年美国人口为3.34亿,远少于中国和印度的14亿人口(2023年数据),大马2023年人口为约3500万,属于一个非常小的市场和人口基础。

购买力强劲

尽管与中国和印度相比,美国的人口较少,但美国却是世上国民购买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美国2023年的人均收入为接近8万3000美元,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什么是人均收入?它通过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个人平均收入。

数值越高表示国家个人平均收入越高,而其购买力也越强。当然,在实际情况,不是每个人都是高收入者,有些人的收入会高一些,有些会比较低。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美国的生产成本会比较高,因为美国企业需为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

除了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还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购买力,并能真正消费。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2021年,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占总人口约50%,尽管这一比例比1971年的61%有所下降。

皮尤研究中心是一个位于美国的非党派智库,提供有关社会问题、公众舆论和塑造美国及全球趋势的人口统计信息。

全球消费主力

尽管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比例有所下降,但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继续扮演着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主导角色之一,以及为什么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马,都想将产品卖到美国,供其消费者使用。

随着美国工资成本历年来不断增加,许多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者,包括一些美国企业,都已搬迁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以保持他们的竞争力及生存下来。

然而,我相信,这些企业当中,有许多仍在向美国销售其产品。

因此,美国多年来在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中持续录得逆差。

商品贸易逆差说明,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商品,多于其出口的商品。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提高到某一个水平,这些国家便不再自己生产某些产品了,而直接进口对他们来说会更划算。

2000年,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为4360亿美元。

然而,这一逆差金额自那时起还继续不断膨胀至2020年的9020亿美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4年的1.2兆美元,显示美国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以满足其消费者的需求。

与中国贸易逆差最大

在各国中,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最大,2023年逆差为2790亿美元,尽管比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时的4170亿美元已有所减少。其次是墨西哥,其逆差从2018年的830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610亿美元。

越南排第三。

美国与越南的商品贸易逆差从2018年的约400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1160亿美元,之后在2023年略微回落至1050亿美元,这也显示一些公司为了避开关税的增加,可能通过越南,墨西哥或其他国家作为基地,将出口商品卖给美国。

2023年,美国与加拿大和欧洲(欧洲作为一个团体)的商品贸易逆差分别为720亿美元和2020亿美元。

但分别较2018年的240亿美元和1690亿美元已有所增加。

鉴于商品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美国这一次开始对加拿大和欧洲等亲密盟友征收进口关税。

此外,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对中国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因为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开始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然而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不断恶化,显示提高中国进口关税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

公平对等关税

当然美国也应已知道,有些商家会通过其他较低关税的国家把商品出口到美国,我想美国可能暂时还没对这些国家有进一步的行动。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在2月13日签署了一份新的备忘录,将针对所有美国贸易伙伴实行“公平和对等”的关税。

美国总统就此已指示他的顾问团们开始研究及计算美国贸易伙伴的关税水平。

根据一些新闻报道,这一措施可能会在4月初开始实施。

但,在我看来,是否有效能扭转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的不断恶化还不得而知。因为,在我看来,商品贸易逆差不单单是关税的问题。

与此同时,尽管商品贸易逆差历年来持续扩大,是什么原因可让美国能够继续承受这一局面呢?换成是其他国家,她们应已面对经济危机。

在我看来,这一切可能归功于美元在全球的强大地位,尤其是美元在全球贸易和其他交易中所扮演着的主导角色,使到美国可继续印刷美钞来支付扩大商品贸易逆差。

在这方面,美国或许需感激世界各国给予美元这一尊贵地位,这是许多大国也希望能拥有的地位。

但为何美国近年来开始渐转向保护主义呢?

那是因为美国已面对越来越高的国债(36兆美元),她觉得越来越不自在,生怕美元的超然地位会有所不保,那将对美国的经济带来很严重的打击。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想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美国有可能做到吗?

视频推荐 :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