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方城——《弟子规》的弊病/黄子伦
不久前,方城先生对我关于《弟子规》(下称《弟》)的评论发表看法。阅毕方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理有据,笔锋温和,绝对是来讨论事情,和那些不入流政客的标签谩骂兜花园文章相比,高低立判。
然而,我还是坚持自身立场,认为《弟》没有必要在华校教导。
先回应方城的论点,主要有几个:第一,现在父母很忙,而《弟》能够教导小孩尊敬父母,是好事一桩;第二,小孩现在不懂《弟》意义不用紧,先背了再说,长大就会懂;第三,《弟》经过时间考验,必有其用处。
可惜的是,方城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论点是矛盾的。
未必有用才会流传
如果小孩看不懂《弟》,只是背,然后做出尊敬父母的行为。这个小孩是尊敬父母吗?还是简单的服从指示?请问《弟》有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吗?
如果小孩长大了,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尊敬父母以及其意义,很大可能是他们在与人相处累积了足够经验,更加明白同理心,懂得己所不欲忽施予人。这时,方城又如何证明这是《弟》的效果?
一部书籍可以流传至今,原因众多。可以是因为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得以宣传(例如:董仲舒鼓吹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写得比较通俗所以更加广为流传(例如:《三国演义》就比《三国志》更为人知)、可以是有丰厚的商业利润所以广传(例如:有一群学生被迫购买)。未必是有用,才会流传。
《弟》的内容看似有理,但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孩子和父母的辈分悬殊,也就是方城所说的“小辈敬重长辈,天经地义”。但我不这么认为。
敬重不应取决辈分
在道德标准来说,“敬重”比简单的“尊重你是一个人”来得更高,是有钦佩的意味。
因此,我认为敬重,就不应该由辈分来决定。试问如果一个整天游手好闲的长辈,你叫一个小辈如何敬重他?难道是因为这个人出生得比较早?我认为,敬重不是看年纪,而是靠一个人的努力来赢得的,可以是品格、人生历练、才能、成就,就连社会地位也是可以的。
因为你带给小孩生命?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你没有问过他的意见,也未必能给他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为何要感谢你?“谢谢你”,或者是“感恩有你”,这些话的基础原则,是一方施恩于另一方,是财务、是协作、是安慰、是体谅等等。但绝不是,也不应该是“你把我生下来”,或者“你比我老”。
有人说《弟》也有提及父母也有不对的时候。这就是玩味的地方,因为通常会去阅读的都是小孩,而不是父母。
只是抗拒美化父母
父母是否能接受小孩对他们的指责?须知,小孩虽然是被父母宠爱(关起家门就不得而知),但他在家里的权利地位永远是最低的,尤其是东方家庭。一旦出现小孩责备父母的过错,这种挑战权威的情况,又有多少父母真的能够放下面子,向小孩道歉呢?
我们也知道,现在有很多双薪家庭,父母在白天已面对很多工作压力。如果这时他们已在公司被上级骂得狗血淋头,又或者被自己的愚蠢下属或猪队友连累时,当回到家里,他们好不容易要开始享受一下当皇帝的滋味时,小孩这样冲撞父母,会发生什么样的家庭伦理剧呢?大家自己发挥想象力吧。
我不是要妖魔化父母,我只是抗拒美化父母,坚决杜绝《弟》。
不管是《弟》出自谁的手笔,它都是一本根据当时社会环境和家庭伦理关系而编写出来的书籍。
长辈未必懂得更多
在当时来说,因为资讯接收的管道极为有限,家中长辈的人生历练往往较为丰富,进而成为家里最有见解和权威的人,所以家庭伦理关系主要靠长辈来维持的。
但在这个教育普及和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的长辈真的就比小孩懂得更多知识和道理吗?活到老,学到老,知易行难。
什么?要学校老师教得清楚一点?别开玩笑了,一个班级四五十人,又要赶课程进度,又要帮助校长消耗每年硬塞给小孩的多余作业簿,我真的怀疑有多少老师真有这个精力来应对。
放过老师,放过小孩,放过父母。解救华教,拒绝《弟子规》。
关税暂缓是真缓?/黄子伦
就在全世界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好几天,特朗普在星期三晚上突然松口,宣布决定将“对等关税政策”暂缓90天。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瞬间暴涨,纳斯达克指数甚至录得双位数的单日涨幅。更令人咋舌的是,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高喊:“现在是买入的好时机!”让人不禁怀疑,此君是否涉及内幕交易。
我们暂且搁置阴谋论,来猜测特朗普此举背后的真实意图。
从4月2日那张关税图表出炉后,全球市场一片震荡,股市普遍大跌。大家心知肚明,美国此番主要剑指中国。
中美过招互不相让
于是中美就此在关税上展开过招,轮番加码税率,互不相让。其间,特朗普多次放出“最后通牒”式的喊话,结果不出所料,中国并未买账。
不过,他又话锋一转,称自己“非常尊敬习近平”,并认为对方是“聪明人”,为谈判保留了回旋余地(虽然他的手下发言就没那么客气了)。
然而,谈判期限已过,中国依旧不让步,美股应声大跌。凑巧的是,美国财政部在此时拍卖价值580亿美元的3年期国债,结果国内反应冷淡,需求不振。这可能促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连一向被视为“零风险投资”的美债也开始遭遇市场动摇。
接着,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暂缓90天。对此有几种解读:
其一,从谈判角度看,一味强硬未必有效,毕竟痛觉会被麻痹。“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才可能让对手在“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心理循环中逐步崩溃。当然,这对国家机器未必管用。
其二,他可能未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或者部分国家愿意让步,但要求更长的决策期。
当然,也有可能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你可以说特朗普精明至极,每一步都算计周全;也可以认为他和幕僚愚不可及,临时抱佛脚。
但无论哪种看法,其对等关税政策的目的始终如一:要么接受美国的关税制度、要么将工厂迁至美国、要么购买美国国债(这一点尤为关键)。白宫文件对此早已写得清清楚楚。
从风险角度来看,对等关税政策并未解除,而这90天只是暂缓。
市场更希望“长痛不如短痛”,但特朗普也应该明白,虽然人们不会像对待“狼来了”的牧羊童那样轻视总统的言论,可反复反转的策略迟早会产生递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