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周中的不团结/江振鸿
由教育部推动、刚落幕的“巴勒斯坦团结周”,似乎名不副实,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以巴冲突的课题上,并没有看到全国人民有团结一致的举动,至少并没有出现全民一起抵制麦当劳的情况,反而当局挺巴勒斯坦的手法在回教徒及非回教徒社会之间引起了两极化的反应。
宗教情意结
当然,对于一项课题有不同的意见,或对于一项国际事件有不一样的反应,这对于多元社会的我国属正常不过。我国马来社会固然因为宗教的情意结,在以巴冲突中,对于挺巴勒斯坦的立场是坚定且情绪沸腾的。
我国华社,在国外心系两岸三地的新闻议题,当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及2019年冠病疫情爆发,牵动着华社的心。在国内,数年前的吉打州日军慰灵碑事件,扯动着华社的神经线,却没在其他族群间引起任何的涟漪。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冲突,则是印裔同胞异常关注的。
记得有一次,与某印裔同事吃饭时,为了寻找话题,我提起克什米尔冲突课题时,他却突然情绪激昂地指责这是巴基斯坦对于印度的入侵,而我相信我国不少华裔甚至都没听过克什米尔这个地方。
当然,庆幸的是,回教徒及非回教徒社会之间的这个两极化反应,只出现在一些社交媒体或政治炒作上,例如人民公正党12名联署呼吁教育部取消“巴勒斯坦团结周”的议员被伊斯兰党批评为与以色列同流合污。
各族相处融洽
在我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之间并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
此次的以巴冲突发生以来,我与数名马来回教徒同事的关系依然融洽,可以在同一间会议室内开会、在同一张饭桌上用餐,甚至还能一起出席公司周年晚宴。
正当不少马来回教徒抵制麦当劳时,我日前到一间位于马来社区的麦当劳用餐。在餐厅门口正要推门而入时,刚巧有数名迎面而过的马来同胞。
对方对于我与他们相左的立场,即光顾他们所抵制的餐厅并不以为意,脸上没有丝毫不满的神情。
我们对于以巴冲突课题冷眼旁观,是纯粹基于没有那种情意结,还是基于此事发生在千里之外,所以事不关己,或是因为源自对于某宗教的偏见所引发的不认同感呢?
台麦当劳女遭猥亵轻生案 证据不足不起诉主管

羽母亲(中)被士林地检首度传唤,出庭作证。(取自今日新闻NOWnews)
(台北7日讯)台湾新北市一名17岁少女小羽(化名)在麦当劳工作时,疑似遭李姓主管多次性骚扰,事后不堪长期心理压力轻生,震撼社会。案发后,网络盛传李男是富二代的背景,得到权势包庇,引发舆论挞伐。
士林地检署经数月缜密调查,7日侦结,认为相关指控的证据不足,对李男作出不起诉处分。
全案缘起,李男疑利用监视器死角,在小羽2022年8月入职后,于餐厅内多次对她伸出狼爪。尽管小羽曾向亲友透露异状,却因担忧无法举证、害怕丢掉工作,选择隐忍。然而,最终她鼓起勇气报警揭发。
李男遭解雇后,试图联系小羽寻求和解,甚至狂妄呛声。面对他的嚣张态度,小羽回应:“你对我做这些事时,有想过今天吗?”然而,沉重的压力使她难以承受,最终选择在去年11月6日结束生命,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
网友群情激愤
此事掀起社会舆论,网友群情激愤,开始搜索该门市麦当劳的所有员工,部分人更以恶作剧方式,致电麦当劳门市,讽刺性地点餐,声称要“性侵犯套餐”。麦当劳也回应,强调将配合司法调查。
7日是小羽离世的第152天,检方认李男涉犯强制猥亵罪嫌的证据不足,决定不起诉;至于小羽及其母亲遭控诈欺部分,同样不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