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国家“总舵主”不可迷航/刘勇瑜

对于“身为国民一定要懂国语”这一说法,相信读者都没有任何意见,甚至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国民的义务”。 

可是,如果曾稍微了解林连玉在我国独立前后的语言抗争史,读者就会对以上的说法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意见。 

如果再往前,了解民族主义的大概,及民族主义在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土地的实际操作情况还有各种纷争,读者也许就会开始重新思考“国语”的概念,也会理解为何有些国家只有官方语言,甚至只有“普通话”,却没有“国语”。 

马来西亚土地云集各大族群,当中以马来人居多,掌握好马来语,甚至多了解他们的文化,对在这里生活的任何人而言,肯定是有利无弊。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非马来族国民制作了许多马来语短片,都能很好的达到交流目的。自动自发的学习与使用,比起用“因为是国语你一定要懂”来绑架人来得更有意义。

语言决定就业机会

提升马来语国际地位,历任政府向来都有在做。语文出版局的成立,肯定是为了巩固与提升马来语地位,使之成为强大的知识语言。毕竟,语言一旦走入知识及商业领域,直接受惠的是一群以该语为“第一语言”或“母语”的群体。语言的地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就业与商业机会。很多人英语不好,所以才选择在非英语圈寻找机会,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最近最迫切的问题,是百物大涨价,油和面粉这两种统制品涨幅惊人,本来期待政府掌舵人会重视这个问题,比如成立特别团队等等来优先处理。可是,先不说被众人热议的那身名牌衣,他最近到处在唱高调的,是很自豪的宣布自己在某某国际场合用马来语发言,或者用马来语跟美国总统说话等等。没想到,在他眼里,马来语的课题,是比经济还重要的头等大事。

经英国殖民多年,英语早已成为我国的“传统”。英国人是走了,可是留下了各种资产,良好的管理制度,还有所培养的官员,最重要的还是英语氛围。多年来,我国的商界普遍使用英语,使得我国得以在国际商海中畅游,在招商投资上,英语环境更是我国备受重视的重要原因。前几位首相口操流利的英语,就是为了延续这种传统。现在有人想要打破这种传统,不是不可以,可是我怀疑他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改变所需付出的代价? 

“只要尊严不要粮”,船已经向“荷兰”的方向前行,总舵主不可能没看到,此时改变航道,还不算太迟。

反应

 

言论

四民异业而同道/刘勇瑜

中国明代大儒阳明子有句名言:“四民异业而同道”。

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其实背后也有各行各业的涵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不分职位贵贱,都能“得道”,道是《大学》明明德的道,是凭在日常生活中的修炼而获得。

明代时期人口大增,官位僧多粥少。要做官,大略唯有两条大路可走,一是自层层又重重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不然就是跟朝廷买官。

科场失意者绝佳鸡汤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一生中考了多次科举,却屡屡落空。像《儒林外史》内的范进那样老来中举,算是很幸运了。有者考了几次不行,或因不愿再蹉跎岁月,或因生计原因,最终投入其他行业。

阳明子的那句名言,听进科场失意者心中,备感安慰,是绝佳的鸡汤。

阳明子的徒子徒孙更是在这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中有些更逐渐演变成民间新兴的宗教。

现代社会所流行的价值观,相信大家也有所认知与体会。

有人问我,业余时间为何要写书,为何不用在投资的研究上,为何不接软件项目开办软件公司,可以赚更多。

这里头的思维,对你我而言,岂会陌生?这种思维,对吗?错吗?我倒是认为,银行户头多一个零,选择就更多一点,所吃所喝所买所用,更美味更可口更美观更优良,那种感觉是很实在的。而且很奇怪的,随着金钱上的无忧,对艺术美感也有所要求了。

这就是目前我们所活在的社会。或许在古代物质丰盛经济发达的朝代,也出现过相似的情况,我没有读遍朝代史,没法去印证。

以收入论职业有问题

不过,有些人爱以罗马帝国为饱暖思淫欲的例子,引用各种淫乱行径的记录说明,为何罗马后来“理所当然”的衰败了。可我从来不认为国家的衰败是如此简单直接,衰弱理应是由多个远因,再加上多个近因所导致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若人人皆晓得“四民异业而同道”的道理,加上减少宣扬诸如富人成功录、名言之类的价值观,就不会有送餐员被轻易被用作“低贱、辛苦”的例子,更不会听到“不要瞧不起从事某某行业的人哦,他们的收入随时比你这位白领还要高!”

这种以收入高低论职业,明显很有问题的话。

职业的意义在于令我们既能“自我实现”,又能“兼顾营生”。

送餐员准时领取食物,整齐的放入箱子,安稳的骑车,完整无缺的送到点餐人手上,风雨无阻。这种敬业精神,是自己对自己要求的实现,足以为自己带来工作满足感而自豪,长期做下去身心肯定会起大变化。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