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国家处在多事的十字路口/张晋鸣

笔者4个孩子都出国深造,有一天,我的友族理发师问:为什么华人都不读政府大学?

我知道解释再多他也未必理解,除了固打制,统考文凭不被承认,这些都是华裔家长年复一年面对,却无法解决的问题。将孩子送出去是喜事,但事实上有苦自己知。

马币兑换率是所有有孩子在国外深造的家庭的致命伤。

拿最近发生缺本地米供和进口米价高涨的事情来比喻一下,不是不能换进口米来吃,只是开销多了,能调度的钱也越来越萎缩,绝非像某高官部长买几样东西还特意放上网,指她用少于200令吉买到东西。

大女儿2012年到台湾时,马币1令吉兑换10.6新台币。过了10年后的今天,马币跌到1令吉只能换6.80新台币。马币自那时候起仿佛吃了泻药,多年来都不会止泻。

平时除了准备台币给孩子,也吩咐孩子带些新币与美元防身,因为笔者曾在台湾有过被拒绝以马币交易的痛苦经历。

看汇率只有惊吓

自此后,除了储存孩子们的学费外,还另加收集美元与新币。

身为马国之子,自己的货币不被他国接受,可以想像那是多尴尬的事。现在笔者还有两个孩子留台,每天早上看汇率,从来没有惊喜,只有惊吓。

这几年政治不稳定,导致原本想来投资的外商多了一些顾虑。外资通常都是5年10年计划的,看到你这国短期内换了几次政府,政策一改再改,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就算中国投资建的轻铁和隆新捷运,赔了钱后,又提重新推动工程的念头,这一切是多么儿戏,只沦为他国笑柄!

电动车将在2030年全球销量超越传统燃油车,加上印尼棕油产量也已赶上马来西亚,长年依赖“双油”收入的我国,不久后将失去这对臂膀支撑,如果短期内没有其他新兴产业替代,相信我们会面对另一波更凶的打击。

从政者热衷“抢椅子”

然而,政治人物却依旧热衷于玩“抢椅子”游戏,如今的安华团结政府正收拾残局,加5倍的努力,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国内市场。

目前百姓不理会首相或部长声称招来多少投资,百姓只要每天看马币对美元兑换率跌个不休,心里必然有疑问,任你们团结政府再如何会吹,百姓都不至于分不清是涨还是跌吧?

政府能选择的已经不多,如果每推一项政策,还要顾及某族和某人,相信最终还是会落入“口惠而实不至”的窘境。特别是个别州属趋向保守,如果势力壮大,肯定影响到经济发展,到时局面将是惨不忍睹的。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