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国阵又回到联盟时代?/谢诗坚

政治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且看看马哈迪医生的从政历史就会惊讶地发现到,不论是“联盟”的成立,或是国阵的成立,都与马哈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尤其是国阵的成立,从支持到最后打倒国阵的人竟是马哈迪,完全是不可思议的结局。

这段历史可从马哈迪的回忆录中看到,但“联盟”的诞生马哈迪只扮演支持者角色,因为他尚未涉及政治。虽然他在拿督翁于1946年领导巫统成立时已是党员,但他迟至1964年才正式从政。



因为联盟的成立属于上一代人的政治谋略,不是马哈迪的杰作。所以故事还得从1951年说起。这一年拿督翁在气愤巫统不按其理念开放门户下,携其儿子胡先翁另起炉灶,成立马来亚独立党。

当这个政党在1951年9月16日成立时,除了邀请陈祯禄主持开幕外,也同意马华的总秘书杨旭龄(新加坡杨邦孝大法官的父亲)及财政邱德懿出任“独立党”的中委(那时一人可参加几个政党),以显示其多元性。同时,急进党的林苍祐和国大党及雪州劳工党也都支持拿督翁的政治理念。

多党联合才能成事

但意想不到的是,拿督翁得罪马华一位地方领袖李孝式,不但未征询成立新党的意见,也不邀请李参加其党成立大会。结果不请自来的马华雪州主席李孝式个别与吉隆坡巫统竞选主席耶哈耶暗渡陈仓,由前者出资助巫统派出候选人。结果马华赢6席,巫统3席,拿督翁的独立党只得2席,另1席归独立人士(当年只选12名市议员)。这意味着李孝式已扭转整个局势,将马华、陈祯禄、林苍祐及国大党全部争取到巫统的阵营。因此于1954年在巫统的主持下,“联盟”成立了(另两个成员党是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



拿督翁在老羞成怒下,也于1954年另立“国家党”取代马来亚独立党。这种改头换面的目的是要迎接1955年举行的普选,以和联盟决一高低。当年独立前的普选只选52名立法议员,另46名是委任的。讵料孤军作战的国家党全军覆没,连拿督翁也败北,说明独木难撑,还得多党联合才能成事。结果联盟大捷赢得51席,剩下1席归伊斯兰党。

联盟的胜利也使得取代拿督翁成为巫统主席的东姑阿都拉曼出任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马哈迪支持东姑保留各党种族色彩而高层合成一个整体;反而反对胡先翁的多元性政党)。两年后,即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取得独立,东姑出任首任首相,槟州的首席部长归马华的王保尼出任。

独立之后,联盟气势如虹,在1959年大选写意胜出,因而在1963年9月16日被英国授权扩大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将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纳入其中,而以西马的吉隆坡作为政治核心。在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虽然印尼发动对抗运动,但1964年的大选联盟更是再上一层楼,直到1966年印尼发生流产政变后,苏卡诺大权旁落,崛起的苏哈多则即刻取消马印对抗。可是联盟在1969年大选却遭遇沉重的打击,不但失掉三分之二多数席的优势,也丢了槟州政权,更未能顺利组成雪州和霹雳州政府,包括马哈迪也落选。

国阵如今打回原形

很不幸的,在大选后的第三天爆发最严重的种族冲突事件。在全国戒严下,敦拉萨于1970年取代东姑拜相。1974年5月,敦拉萨访问中国并促成马中建交,也使到国内政治气候有了明显的转变。

继后敦拉萨把联盟扩大成国阵,收编了砂人联党、民政党、进步党和伊斯兰党等,形成多党结合。对此马哈迪在回忆录中认为是正确的,因为有了多党组成的国阵,如果有一成员党退出,也不会瓦解政府。但如果结盟只属两三个政党,若其中一个退出政府可能就会瓦解。

换句话说,国阵由多党组成对巫统是有利无弊的(初期是9党,后期增加到13党),即使有一两个政党离开(如1990年沙巴团结党退出国阵及2008年沙巴进步党退出国阵)也无伤大雅。

但为什么马哈迪又能一手将国阵摧毁?那是因为反对党这边也是一个4党联盟,政权被动摇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国阵的长期执政下出现诸多问题,引发人民不满;尤其是消费税的实施更是怨声载道。马哈迪也就成为压死国阵的最后一根稻草。其结果是联盟摇身变成国阵(44年后),如今又再打回原形,只剩下巫统、马华和国大党,连东马的政党也离开国阵了,这就是如假包换的“联盟”。

反应

 

要闻

时任内阁成员未反对撤回上诉 敦马:白礁岛报告存政治动机

(布城10日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指出,白礁岛皇家委员报告建议对他启动刑事法典调查一事,存有政治动机,同时也点名包括当时的副首相拿督斯里旺阿兹莎的13位时任希盟政府内阁成员,皆未反对政府撤回白礁岛的上诉决定。

马哈迪质疑,为何旺阿兹莎对当年内阁决定撤回对白礁主权上诉一事保持沉默。

马哈迪今日在首要领导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为何整份报告只针对我,当时的内阁成员是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若要展开刑事调查,时任内阁成员都是证人。”

被点名的时任内阁成员,除了旺阿兹莎外,还有时任内政部长慕尤丁、财政部长林冠英、国防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教育部长马智礼、乡村发展部长丽娜哈仑、经济部长拿督斯里阿兹敏、地方部长祖莱达、交通部长陆兆福、通讯及多媒体部长哥宾星、人力资源部长古拉、农业部长沙拉胡丁及卫生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里。

马哈迪指,这些“证人”在会议上,并未提出反对:“这些人都参加当时的内阁会议,若有任何抱怨或反对撤回上诉,他们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但他们什么也没说。”

“所以,我们必须当做这些部长都同意了。他们之中有些依然在政府任职,实际上应该被传唤为证人,以核实他们(当时)是否说了什么。”

“据我们能所知,他们没有。”

马哈迪说,该报告指控他并未在咨询内阁的情况下,做出错误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

问到马哈迪是否认为此事出于政治动机,马哈迪回答:“我认为整个计划就是如何摧毁我,称我为叛徒等。”

报告47页内容被遮盖
马哈迪质疑国会如何辩论

马哈迪质疑,国会如何就白礁、中岩礁和南礁皇家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展开辩论,尤其是在报告中有47页内容被遮盖的情况下。

他也表示,为何他要求皇家调查委员会公开调查程序的法庭申请遭到拒绝。

“皇家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已被解封,之前它属于机密文件,但现在不再是,这是谁做的决定?为什么我要求在法庭上公开皇家调查委员会程序的申请被拒绝呢?”

马哈迪表示,如今提出想要辩论这份报告,但在217页的报告中,有47页的内容缺被遮盖,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辩论?

根据在12月5日被解密的报告,皇家调查委员会建议对马哈迪展开刑事调查,指控他单方面决定撤回马来西亚对国际法院裁定将白礁主权判给新加坡的裁决进行复审的申请。

他们还指控马哈迪在2018年误导内阁做出这一决定,称他只是简要向内阁成员说明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恐带来反向权益

专家建议放弃白礁上诉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指出,大马当时是根据外国专家的建议,才决定放弃对白礁岛主权提出上诉;这些专家认为,若坚持上诉恐会为大马带来潜在的反向权益。

“我们发现,我们的不应申索超出国际法院所裁定的范围。(大马)撤销对国际法院裁决提出上诉的决定,是依据专家的建议。

“国际法院很可能会推翻其裁决,但我们甚至可能会失去中岩礁。这就是我们花时间考虑的原因。”

马哈迪说,尽管国际法院已将白礁岛主权判给新加坡,但我国获得中岩礁与南礁主权,而中岩礁还是具有扩大成为岛屿的潜力。

他举例指,我国曾将南中国海某个岩礁扩大成为岛屿(拉央拉央岛),建设飞机专用跑道与酒店,后来便成立了潜水胜地,此岩礁具有发展潜力。

“中岩礁的面积其实不小,我国在那里建设了一个灯塔和码头,之后就能逐步扩大成为岛屿;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

“实际上,我们获得中岩礁和南礁主权,远比获得白礁岛更有价值,后者一直以来只是由新加坡管理的灯塔。当时英殖民政府曾询问柔佛政府是否要获得白礁岛,后者回答没兴趣,这也成为国际法院将白礁岛主权,判给新加坡的原因之一。”

马哈迪表示,我国已承诺接受国际法院针对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主权所做出的任何判决,毕竟马新两国各有所获。

“若不明白国际法院的判决,大可询问他们,但不能对此提出上诉,否则就会被外界视为不守信用。”

与会者包括马哈迪的代表律师莫哈末拉菲克及再努尔。

质疑阿班迪皇委会角色

马哈迪质疑前总检察长丹斯里阿班迪在负责研究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等相关主权事宜上,在皇家调查委员会所担任的角色。

他指控后者在处理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案件时,为何又要针对国际法院在2008年提出的白礁岛主权裁决,提出上诉。

与此同时,再努尔说,他们认为,皇家调查委员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真相,而是追究责任,相关建议就是为了要威胁、羞辱与骚扰敦马。

他质疑,皇家调查委员会所公布的217页报告中,为何有47页的内容已被隐蔽。

再努尔也要求该会公开完整及没有被隐蔽版本的报告:“当初皇家调查委员会提呈这个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民公开真相,但其中47页的内容已被隐蔽,这是你们向人民公开真相的方式吗?况且你们也没有说明为何隐蔽这些内容。”

他也举例说,过去的其他听证会,譬如“林甘短片”司法丑闻案,以及国行炒外汇亏300亿案调查委员会等,都是对外公开的。

此外,警察总长丹斯里拉扎鲁丁指出,截至目前,尚未接获任何针对前首相敦马哈迪·莫哈末与白礁、中岩和南礁皇家调查委员会相关事宜的报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