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多管齐下推动减塑/曾志涛

最近,一项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针对109个国家微塑料摄取量的研究发现,我国在全球人均饮食微塑料摄取量中名列前茅,平均每天摄入约502.3毫克的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主要来源于塑料垃圾的降解以及日常用品中的塑料微珠。

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食物、水和空气,并可能引发各种疾病。除了对健康的影响,微塑料污染还对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可能导致物种病变和生态系统失衡。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ESCAP)的报告,我国每年生产16万1000吨塑料废弃物,其中塑料袋占最大比例,约35%。

此外,我国每年有超过3000吨塑料排放到环境中,相当于每人每年1.68公斤。乱扔垃圾是塑料污染的最大来源,占64%,其次是非法倾倒大型垃圾(15%)和等待收集的垃圾外泄(15%)。

为了应对塑料污染和危害,希望联盟第一次执政时制定了《2018至2030年零一次性塑料路线图》,旨在以综合和可持续的方式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

在这项计划开跑后,一些百货公司的收银台已停止发放一次性塑料袋,一些则对一次性塑料袋征收20仙的污染费。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在推动减塑方面,政府的政策固然重要,但民众和企业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民众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减少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袋,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

在瑞典,家庭垃圾分类系统极为完善,绝大部分家庭都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瑞典的垃圾回收率高达99%,其中超过50%的垃圾被用于能源回收。

当然, 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塑料使用,推广可降解材料的使用。

德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绿色点计划(Green Dot Scheme)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根据该计划,企业生产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包装废弃物条例,并负责回收自家的废料。这不仅提高了垃圾回收率,也促使企业采用更环保的包装材料。

此外,政府应增加对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塑料污染。例如,荷兰发明家柏杨·史莱特(Boyan Slat)创立了The Ocean Cleanup项目,通过自动化设备大规模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废弃物,取得了显著成果。

同时,教育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减塑的醒觉,如将环保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校园环保活动,每周举办一天“无塑料日”活动,规定学生在这一天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并从学校食堂和校园商店开始减少塑料使用,潜移默化地减少塑料产品的使用。

综上所述,减少塑料污染需要政府、企业和你我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管齐下的减塑策略,我们才能及时减少塑料对环境的危害,确保一个更安全、可续的未来。



反应

 

言论

遏制微塑料之害/南洋社论

根据《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109个国家中,马来西亚是摄取最多微塑料的国家,平均每天每人摄取约半克的微塑料,超过半数是从鱼中摄取。

塑料污染全球环境的祸害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

根据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工业塑料使用迄今70年,全球共生产83亿吨塑料产品,其中63亿吨成为垃圾,仅有9%被回收,12%被焚烧,79%被堆积在垃圾场或被弃在自然中,被扔弃在海中的塑料垃圾估计达数千万吨。

体积越小危害越重

在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底也发现了塑料袋,在北极积雪及珠穆朗玛峰顶峰最偏远地区的生态系统里,都有大量塑料碎片,这些塑微粒会进入食物链里;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海鸟及海洋哺乳动物因误食在海洋漂流的塑料垃圾而死亡。

问题是体积越小的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会越严重,它甚至会渗透到人体的血液,进入人体细胞,在男性睾丸的精液样本中甚至都能找到微塑料。

因此,人们必须认真思考塑料使用的后果,要深刻思考如何摆脱对塑料的依赖。根据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洗衣机洗衣时会向外排放大量塑料纤维、家装用的墙面漆、路面的沥青、日用的塑料袋或海棉都是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的根源。

塑料袋被雨水冲刷,流入河流进海,污染微粒融入水中,进入食物链;还有焚烧塑料散发致癌毒气,空气中沉降的塑料纤维都带有剧毒,再有家用的自来水也都可能含有微塑料的污染。

塑料回收率低

由于塑料回收率低,要有效减降塑料的环境之害,因此,只能从拒绝塑料袋开始,或从上游生产端逐步减塑替代,例如改用植物淀粉基或生物降解塑料。

有好些国家政府更采取步骤制订法律条例,包括征税、限塑、禁塑,建立有效的塑料垃圾处理回收系统,对各类塑料的高效分类与分捡,减降塑料垃圾;还有严禁外国进口塑料废物通过国际塑料废物贸易流入境内,遏制洋垃圾废料的跨境转移对环境的危害,及立法严厉打击环境犯罪。

当然还须通过媒体的教育宣导,推动绿色理念,鼓励自备购物袋,提倡绿色消费;还有企业界的配合,鼓励采用绿色包装,或加大清洁技术投资,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做环保实践者和创意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