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大马教育正走向世界前列/王介英

在全世界还须借助考试制度来筛选进入大专院校人选的当代,大马已在鼓吹“教育改革”、倡导“非应试教育”的模式;想必最终进入大专院校的学生,应不再凭借高考成绩,而是看申请者“会不会做人”、“懂不懂得办事”、是不是一个“完人”的全新标准吧!既然那么怕“应试教育”会使学子“为考试”而读书、老师“为考试”而教书,那何不连测验学生学习进度的各类评估测验也废除?这样,学子们就可以高呼“感谢上苍”,让他们在没有考试与功课压力的情况下,度过快乐的童年、快乐的少年、快乐的青年时代。连欧美先进国都无法“突破”的难题,大马却能率先尝试,我们能不高呼“马来西亚boleh ”吗?这不是正在走向世界前列是什么?

没有了“应试教育”,一切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列出一系列“课题”让学生,包括小学生,通过上网搜寻、通过试验、通过集体讨论……去完成学习的历程;教师只是从旁指导,不能按传统方式传授知识技能,否则就是落伍的“填鸭式教育”。不照此指示办事,就是与教育部搞对抗,挑战教育部的权威。



有人忧心忡忡地问:那想进医科、工程、会计等专业学系,须具备什么条件?过去是看这些申请者在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统计学等学科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应试教育”已废除,自然不应再有高考,那就来个“入学试”吧!可是,既然大家视考试为“洪水猛兽”,却还去举行“入学试”会不会被看成“非应试教育”只是“挂羊头卖狗肉”?何不干脆不看“学术”而另创入学标准,一如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看学术程度,只问姓社、姓资,看是否“又红又专”?

我们这一代的老人,知道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亲身体会过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这一套现在已过时、没有市场,大家要的是“快乐童年”,不要做太多作业,要的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更重要的是不要有精英班与普通班之分,学业成绩“标青”的与“烂透”的混在同一个班里上课,以免“先进生”受宠,“后进生”受辱;老师该教什么照教什么,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跟得上就跟,跟不上就自己保重,或去向跟得上的同学看齐、学习。总之要死大家一起死,要活大家一起活,这他们叫作“有教无类”,但应该不是孔子所说的那种“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有人提出要以上世纪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造成的教育“浩劫”为前车之鉴,别为了虚名与面子问题,而去颠覆现有的体制;他们还认为,我们该做的是先让有条件的欧美先进国去试验,成功了,我们才仿效吧!可是,有人认为这是妄自菲薄,自认孙子,太没志气了!中国文革时期教育出了问题,有复出的邓小平强推复办1977/78年的高考,把200万下乡知青再送进大学,难道大马“此路不通”时,就不会有“大马的邓小平”出来拨乱反正吗?如果真的没有这一号人物出现,大不了就让一两代大马子弟被送去“荷兰”罢了!岂能因此而错过让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这个宝贵机会?

日前,曾健铭在南洋基金与宏慈基金联合派赠开学用品的仪式上勉励学生们说:“要用功读书,考取好成绩,长大后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不知他这一番话听在“反应试教育”、要“快乐童年”那些人的耳里,会不会觉得“很刺耳”?“用功读书”,那该有多苦啊?“考取好成绩”,那岂不是要与当局“唱反调”,对着干?



或许没有“考试”的日子是“大马的教育春天”。试想想没有UPSR、没有SPM、没有STPM,也没有统考,最好连驾驶执照的考试一并废除,那该有多好啊!却也可能使大家因此而手牵手一起在“天下大乱”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

〈南洋社论〉要大家对反“应试教育”进行反思,笔者认为很有道理。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一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废除精英班,仇视“考试制度”,连“控制中学”录取优秀生的体制也要取消!但愿这些听不进谏言的人不要到时“画虎不成反类犬”,把原本好好的大马教育带去比利时,一个靠近荷兰的地方!

(作者为马大中文系前讲师、拉曼大学中文系前助理教授)

反应

 

言论

考前作答技巧讲座的意义/方城

我们一直在强调多元学习,因材施教,但真正在学校贯彻的却不多。

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被瞧不起,他们会通过制造问题来得到成就感,让师长无可奈何。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一般除了惩罚,基本上不会采取其他措施,协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

长期处于这样的氛围,师生大多会以成绩为重,好像考不好成绩,便一无是处。于是,教育体系改来改去都不到位,一直原地踏步。最近,有人提出恢复小六及中三评估考试。

其实,这也怪不得谁,每一年统一考试成绩公布,不管是统考还是SPM,大家还是以A的多寡来决定学生、甚至是学校的优劣;升学拿奖学金之类的,也是以A的多寡来发放。

为求佳绩不脚踏实地

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学有所长,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应对问题。但是现今教师在教课时,为了达标,会不断灌输学生“考试成绩为重”,让人倍感无奈。接近大考之际,就算教师想再给学生讲人情世故,建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也是不被允许的。

学生会以成绩的优劣被分成若干组,被安排去听作答技巧、考高分的讲座。这样的做法,美其名叫“知己知彼”,但若深层思考,它其实是走捷径、为求佳绩不踏实的做法。

因为不愿意脚踏实地学习,泄题事件也就时有所闻。说实在的,若不是大家成绩至上,这些事情会发生吗?日后这些学生踏入社会,会变得如何势利呢?

物极必反、人满为患,什么东西多了都不是好事。我认为,办一两场考前作答技巧是可以的,多了就会模糊重点,让大众产生“成绩才是一切”的观念。我们说教改说了几十年,至今大家还是看孩子的成绩来分上下优劣。

若学生以手段取得符合标准的成绩而被录取,也未必能读好那一门科目啊!如果成绩是日后升学的考量因素,那各学院为何不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录取新生,做到人尽其才呢?我们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在育人的路上,这实在是很可悲的现况!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