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穷到要赚洋垃圾财?/余佩妮
有一款电脑游戏《模拟城市》,玩家的任务是要从一片空旷荒芜的土地开始,建立和开发城市;城市的发展不是由玩家直接完成,而是随着达到某些条件后而发展起来,比如电力供应、充足的交通枢纽、合适税收、符合人口比例兴建医院、消拯局和学校等,与真实世界的城市发展无异。
在城市未成熟发展之前,贫穷城市必须有金钱来源才可发展,除了来自人民的税收,另一个最快得到资金的,就是接收邻国或隔壁城市的垃圾,有了资金发展,自家城市却因为大量不属于自己的垃圾而无端制造各种问题。
这种设定与现实中的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接收洋垃圾的窘境如出一辙。
最近,我国移民局和环境局联手,在柔佛昔加末揭发一宗有16个足球场大的电子垃圾工厂案件,这些垃圾主要是从发达国家以各种名义偷运来马来西亚,当中包含一些有害废弃物;这起案件再次响起了马来西亚人内心的警钟。
看似已远离马来西亚的洋垃圾,原来从来没有离开过,还在源源不绝地偷运进马来西亚。
我们不得不深思,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都受到洋垃圾问题的困扰。虽然政府近年来已加强监管,甚至曾宣布禁止进口塑料废料,但仍有不法商家通过各种方式偷运垃圾进来,问题屡禁不止。
短期带来经济利益
为什么马来西亚仍然会接收洋垃圾?马来西亚是否贫穷到需要靠垃圾来发展?
老调重弹的加强执法与惩罚、提高环保意识、与国际组织合作等解决方式,却不曾真正得到解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可以理解的是,处理洋垃圾虽然对环境有害,但它短期内确实能带来经济利益,回收业者可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材料,如金属、电子组件等,并转卖赚取利润;短视而不理国家环境情况。
不过,如果无法有效处理已经在我国的洋垃圾,这些废料最终可能变成非法垃圾场,影响环境与社会。
监管体系有待改善
虽然我国政府曾加强对进口垃圾的检查,但仍然无法全面杜绝,显示出监管体系仍然有待改善;即使有法律禁止,洋垃圾仍然能进入马来西亚,显示执法仍有漏洞。
不得不怀疑,是否有部分官员可能因利益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些垃圾得以顺利入境?
马来西亚并非贫穷到必须依赖洋垃圾发展,而是部分企业和利益集团的短视行为,使问题持续恶化。
政府需真正强化监管体系、打击违法行为,并推动绿色经济,确保国家不再沦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才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视频推荐 :
爆炸惨剧,安全警钟/余佩妮
多年跑意外新闻的经验,让我亲身见证过无数火灾现场。火灾现场往往显而易见,即使看不到火舌,远远也能看到翻腾的黑色浓烟。顺着浓烟前行,一定不会迷失方向。
一般容易烧成严重大火的是工厂,尤其是存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工厂,更是一触即发。人未至现场,远处已能感受扑面热浪;此时,消拯员往往会劝媒体和民众退至安全距离,以防灼伤。
然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奋力冲上前线灌救。这一幕,始终让我肃然起敬。
4月1日,雪州布特拉高原发生地下天然气管泄漏爆炸事件,烈焰狂烧数小时,高温导致附近300公尺范围内的住家和车辆溶化或损毁。烈焰熄灭,家园已毁,只留下一个触目惊心的“陨石坑”。
恢复家园谈何容易
尽管火势已灭,但对居民而言,灾难才刚刚开始。有人失去了遮风挡雨的屋檐,有人眼睁睁看着多年积蓄购置的汽车化为灰烬。虽说各单位纷纷提供金援与援助,但要恢复家园,谈何容易?
火灾的发生,许多时候与人为因素脱不了关系。这场大爆炸,引发了附近居民的质疑。他们指出,爆炸发生地点的上方和外围,近期正展开工程施工,而施工位置疑似位于地下气管之上。
这是否意味着,施工过程中的不当挖掘影响了天然气管道,最终酿成这场毁灭性灾难?
这个质疑不容忽视。如果爆炸确由施工不当所致,那么相关单位是否做了充分的安全评估?天然气地下管道是否有清晰标识?施工前是否展开严格的安全检查?
这些疑问,必须由专业人士全面调查,还公众一个明确交代。
防患未然比追责重要
当然,我们明白调查需要时间,追究责任更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如此惨重的灾难,绝不能不了了之。必须持续关注进展,彻查事故根源,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
幸运的是,这次爆炸未造成重大伤亡,已是不幸中的万幸。然而,幸运不能成为大意的借口。一次小小的疏忽,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灾难。如果不吸取教训,下次是否还能如此侥幸?
政府、企业、工程单位乃至普通民众,都须深刻反思——在城市发展、基础建设与安全管理方面,是否仍存漏洞?地下管道是否定期检修?施工是否严格遵循标准?应急机制是否完善?
追责是必要的,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患未然,杜绝下一次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