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奥密克戎是地方病代名词?/南洋社论

传染力超强,但杀伤力相对薄弱的“奥密克戎”,似乎正击败所有冠病变种毒株;正因这样,许多人开始觉得,冠病后疫情时代正式拉开帷幕,与病毒共存已是“天经地义”之事。

4月1日,大马重开国门,在邻国新加坡滞留两年多的大马人蜂拥回国的景象,成为各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这个时候,人们欢愉的心情,远远盖过对冠病病毒原有的恐惧。

新加坡政府开始免除户外强制佩戴口罩的防疫措施,柬埔寨特定省份亦是如此,而摆在眼前,即今天的疫情远比两年前来得严重的事实,实施“与病毒共存”政策的国家,已选择接受现实。

随着人类的防疫“进步”,自检试剂盒大行其道,可在大马,国人对自检准确性的质疑声浪却不绝于耳;而不管这究竟是试剂盒本身的问题,还是自检者错误使用试剂盒,它都是一个明显的防疫缺口。

疫情降世两年多以后的今天,选择与病毒共存的国家,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重症和死亡的数字上,许多人认同,这是冠病从大流行转为地方性流行病的必经之路。

不过,这种认同,并未获得大数据的支撑,至少,世界卫生组织还没确认这一点。

4日和5日,国内中学陆续步入新学年,学校基本上也全面恢复实体教学,换言之,中学感染群存在了随时爆发的可能性;而一旦校园沦陷为感染疫区,过去居家上网课的镜头,必然周而复始。

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久压不下,以试剂盒进行自我检测虽存在疑点,却是足以降低感染风险的方法之一;这方面,校方不可存有丝毫侥幸心态,且抗击疫情的所有防范功夫必须做足。

既然政府已启动将冠病过渡迈向地方性流行病之旅,国人如今能够做的,就是给予全力配合;尽管如此,国人还是必须时刻谨记,防疫之心不可无的大道理。

而就算奥密克戎所引发的主要是轻症,但其会否带来困扰余生的后遗症,眼下犹不得而知;毕竟,没人,也没有大数据能证实,奥密克戎就是地方性流行病的代名词。

反应

 

言论

怕穷,更怕短浅/南洋社论

根据统计数据,东海岸由伊斯兰党长期治理的吉兰丹是国内发展滞后及最贫穷的州属,很多年轻人被迫要跨越马泰边境或其他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州属谋生。

有人说,保守的宗教主义,还有教条戒律,束缚了经济的自由发展,像吉兰丹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几乎挂零;甚至有人还批评丹州政府因缺乏愿景,政策逻辑、管治的滞后和失能,导致持续贫穷的问题一直都没法有效解决。

的确,贫穷是问题,可是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没有认识问题,没有善用头脑清晰地分析问题,去务实地解决问题。

还记得多年前,伊斯兰党向巫统列明要恢复共识、重归旧好就须先遵循以下条件,包括:抑制抵触回教的活动,例如禁舞禁酒,还要有传教的自由、宣教及播放宣礼歌。

显然只想恪守宗教道德和教规的政党领袖,对吉兰丹州的贫穷、基建的落后,长期困扰民众的水灾等问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今日快速变化的社会,怕穷,更怕“短”,像浅陋笨拙的“短浅”,考虑不周的“短视”,不擅长之处的“短板”,讳疾忌医、不敢直面问题的思想“短路”,都是极可笑的。

利用东铁全链对接

其实,要刺激投资,就须利用东铁的全链对接,打造横跨彭亨、登嘉楼及吉兰丹的经济走廊,引进农业科学、新能源企业及旅游,延伸价值链;以及借助港务与物流,打通与外部世界的链接。

“短褐穿结”、“短吃少穿”、“箪瓢屡空”的穷困虽可怕,更可怕的还是那种困扰在小事的“人穷智短”,因短视而最后落得“短叹长吁”。

要进步发展,就要以科学 的理论框架,以科学管理的政策,去将马来西亚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包容的开放社会。

人类社会不断发生变化,过去的旧东西和陈规,现在已经不管用,也帮不到我们。

各种教派的教义经典并没有把世界的每一件事都一一记载下来,只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未来的竞争与挑战越来越激烈,不努力就被淘汰;要真正摆脱贫穷,就必须先摆脱短视和浅薄陋见的旧思维。

人类社会各种新技术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革,我们更要应用自己的才智、设想,和新的创见,去创建新的远景。

在此,更要奉劝那些恣意争权的政党领袖,与其为无谓的小问题争扰,不如用精密的脑去做更有建设性和更有意义的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