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如何做财测模型?/黄子伦

上篇提到学习股票分析的起步,我提到很多新晋分析师一开始就是要学习弄他们自己的财测模型。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简单,因为分析师的买卖建议都是要以公司在未来的财务变化为基础,在还没学会做分析和预测之前,你连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都弄不清楚的话,你从哪来的信心写下你的买卖建议?

而且,一旦开始做模型,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假设是至关重要。举例来说,消费者会投诉说某某某银行的服务很糟糕,但这并不妨碍这家银行一直持续获利,股价一直上涨。

通过做财测,你可能会发现这家公司在某些业务只是刷个存在感而已,他们的核心业务是在别处。

做财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当你见到管理层时,你就会知道要问什么问题了,例如公司决定扩建是不是出现超支的问题,或者值不值得投入这么多心血在一些竞争太激烈的行业里,而不会只懂得问公司有没有打算给投资者们派发免费礼品或购物券。

琢磨假设是否合理

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精准的预测,你会反复琢磨自己的假设是否足够合理,还是过于保守。

很多时候,一些公司即使业绩算过得去,但是股价就是不会上涨,因为公司没有扩展业务的打算,尤其是营运工厂的公司最为关键。

你没有增设新的生产线或者研发新的产品,那么你的业务就是这个水平。纵使给你涨价来提高营业额,也是有一个上限。公司欠缺成长利好因素,也就很难要求投资者支付更高的溢价(也就是更高的估值)来买入公司的股票。这是互为因果的道理。

当你做的财测模型够多,你就会遇到所谓的 “企业行为”,例如公司发配新股、发行债券、发行可赎回优先股、收购或者合并等等。

就拿最近的森那美(SIME,4197,主板消费股)献议买入国民投资机构(PNB)所握有的合顺(UMW,4588,主板消费股)股权为例,如果你做财测,你就需要去了解森那美的企划书细节,去找这两家公司旗下的汽车销售量数据、盈利率和汽车品牌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等等,然后把这两家公司的财报合并,看看是不是合理。

当然,一并省下来的就是参加各种设计公司股权架构的课程开销。

虽然这些工作也只能够让你摸到金融行业的大门把手,但你已经不会脱离了“看头条就觉得吵吵嚷嚷”的庸众列队了。

反应

 

言论

股票财测模型的局限/黄子伦

上篇说到我们从财务预测模型,融合现实层面的因素,到慢慢掌握商业模式的过程。

这一篇文章自然会说到差不多到了股票分析的后期,你会慢慢看清这些基础功的缺点。

最直接的缺点就是速度上比不上很多人,因为提取数据、排列数据、并解读数据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点在稍纵即逝的股票市场,常会给人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

不过,任何事物的起步都是这么缓慢的,因为你的功夫还不到家。你可以购买各种软件或者只看投行分析师所撰写的报告和公司年报。

但就我的个人经历是,只要你的基本功不到位,看再多也是枉然。许多人就是掌握不到这些门道,而浪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去看效益不大的资讯。

但是,就像是阅读那样。当你有下足笨功夫,那么你就能够做到“一目十行”的境界。顺带一提,真实世界的一目十行也不是你真的能够一下子看完十行的内容,而是你的脑袋有足够的内容,让你看到文章的一些关键字眼,你的脑袋就会迅速地给你补充剩下的内容会写些什么,以至于有“快速阅读”的错觉。

当你看到很陌生的资讯时,你是不可能做到“一目十行”,只能慢慢看来消化,狼吞虎咽的话就只会是“酒肉穿肠过”而已。

言归正传。财测模型只能告诉你公司的财务状况,然而,现实世界里,有很多事情极难量化,尤其当人是那个最大的变量。

因此,你需要寻找更多资讯,不管是解读财务数据的角度,还是一些人为因素等等。

举例来说,学些基本面投资的人们都会遇到一个名为“价值陷阱”(value trap)的窘境。当一家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都非常健康,而且估值又便宜时,我们就需要有所警惕。

股票便宜或有隐性风险

要记得,即使是在马股这种弱式有效市场里,“有麝自然香”的道理还是不会改变。如果一只股票真的便宜,那么大概率就是有很多隐性风险,例如公司创办人通过自己和家族牢牢控制住公司股权然后把股东大会做成过家家、业务发展也不怎么积极、空有大把现金却看心情派那少得可怜的股息,做一大堆关联方交易(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甚至更糟糕的就是有公器私用的嫌疑。

例如另一种就是家长式领导,权力不下放,二代因无法顺利接手和试错,只能做着无关痛痒的业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采用更多维度来解读公司财务数据(例如高额的关联方交易)之后,我们的决策才能更完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