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如何鉴定收入群体?/江振鸿

当局似乎对于取消T15收入群体的燃油、教育和医疗补贴,锲而不舍,因为经济部长拉菲兹日前表示,有关T15收入群体的定义和分类建议正在完善中,并将在近期提呈内阁审议。

其实,要准确鉴定收入群体,几乎是不可能任务,因为我国没有一个有效机制去准确鉴定一个人的收入。

目前,唯一的数据,恐怕是由个人所申报收入报税的内陆税收局。而至于所谓的PADU系统,也属个人自行申报。

报税也难反映实际收入

然而,除了那些只有单一薪金收入的打工族,在其薪金“有迹可寻”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得如实申报之外,那些有斜杠副业收入的民众,有多少人会如实申报这些额外的收入?

大家身边是否都有一些平时驾名车戴名表、一身名牌兼穿金戴银、年年均到欧洲日本豪华游旅行、过着与其正职收入不符的生活的亲友?

此外,还有那些背后因为拥有一个理财团队,故精于财技计算以避税的富人资本家。

我身边有朋友任职于一家本地小型企业。

企业老板,挂名公司总裁,每月却只领薪区区5000令吉,因为其大部份衣食住行开销,皆报公司账。

由我们身为会计税务外行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这些在职福利,是否有任何不合常理之处,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除了那些“不方便”报税的偏门生意,还有一些目前因为不被征税,故不需申报的合法收入,例如银行利息、股票资本获利、股息(单层股息)等,更别忘了那些退休人士的每年公积金派息收入。

举个例子,一名股民,于马来西亚股市交易所拥有150万单位的股票。其股票每年皆派发最少6巴仙,意即9万令吉不需报税的单层股息(已被扣了税)。

因为有了这个按月约7500令吉的股息收入,相关股民因此实现了财务自由的目标,辞掉了正职工作,提早退休。

正因为他只以这份股息为生计,没有其他任何在职收入,所以不再申报收入报税(单层股息是不需报税的)。因此,当局该如何追踪这份收入,以鉴定他是属于哪个收入群体?

退休没收入 股息却惊人

再举个例子,一名打工皇帝,退休后拥有130万的公积金存款。如果公积金年派息率5%,意即6万5000令吉,按月约5400令吉的公积金利息收入。

没有其他收入的他,也不再申报收入报税(公积金利息收入是免税的)。

因此,虽然他已退休没了正职收入,却实实在在有获得5400令吉的公积金利息月收入,所以当局又该如何定义其是属于何收入群体?

最后再举个例子,一名拥有正职收入的股民,于马来西亚股市交易所拥有50万单位的股票。其股票每年皆派发最少6巴仙,意即3万令吉不需报税的单层股息收入。

其正职收入为每月1万令吉,因为每月收入2500令吉的单层股息不需报税,因此他每年只申报那1万令吉的正职收入。

所以,当局在鉴定他是属于何收入群体时,是应该根据那1万令吉的正职收入,还是应该根据那月收入1万2500令吉的正职加股息收入呢?

反应

 

言论

为何只在农历新年涨价?/江振鸿

某家刚于大马交易所上市的本地连锁茶室餐厅,早前贴出告示牌,指将在农历新年大年初一和初二两天征收的服务费从10%调高至15%,引发市场不满后,日前宣布,服务费将保持不变。

其实,饮食业于农历新年期间涨价,似乎已是我国过年的另类“习俗”。

较能接受间接涨价

饮食业涨价有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式涨价,即一些业者尤其是饮食小贩业者于农历新年期间,直接以价格较高的价格售卖食品。

第二类是间接性涨价,即一些餐馆于农历新年期间,只提供所谓的新春套餐菜单,让上门的食客被强迫性消费。

虽然两者都是涨价,然而第一种却恐怕较会引起消费者的心理抵触,毕竟是得用较高的价格来购买同样的食品。

所以,这些只赚取蝇头小利的饮食小贩业者们,每年往往都处于农历新年期间该不该涨价的舆论风口浪尖;反之,民众对于那些财大气粗餐馆的变相涨价,似乎欣然接受。

当然,这些饮食业者于农历新年期间涨价,固然有其理由,包括所谓牺牲自己与家人团圆共度农历新年的时光来做生意,以及必须付出额外的工资予员工。

但是,一些于农历新年期间照常营业的连锁快餐店及便利店,也是在得付出额外的工资给其员工的情况下,都没有涨价。这就难怪农历新年期间,不少人都情愿到快餐店用餐。

更何况,多元社会的我国,一年中都有好几个“如果有营业做生意,就得付出额外工资给其员工”的佳节公假,例如开斋节、屠妖节及圣诞节等等。

然而佳节期间涨价的课题,为何却只发生于农历新年这个佳节?

消费者“纵容”后果?

所谓有怎么样的消费者就有怎么样的商家。

当你觉得某餐馆或小贩价钱不公道或服务不好,心中埋怨数句后,下次仍乖乖去光顾双手奉上血汗钱;当你所光顾的熟食档已经缴付了租金予咖啡店的情况下,你在里面用餐却被咖啡店业者强制性规定最低饮料消费时,你如果选择妥协而非即刻打包离开以示抗议,就别怪这些商家对你的血汗钱予取矛求。

我国是一个自由市场,商家有涨价的理据,消费者也有光顾的权利。

因此,多年饮食业于农历新年期间涨价的这个“习俗”,是否就是消费者们的“纵容”后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