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嫌弃华小,认知有误/黄圣铭

华裔祖先,被苦难驱赶投奔了怒海,来到了蛮夷之地;尽管被生活压弯了腰,但还是挣扎着要把学校“挺立”起来,因为他们忘不了自己的根源——水的那一方!

这就是华小的来源。它凝集华族的血泪、艰险历程、憧憬,是华族中庸民族主义的堡垒。

10年前,我们有华小1291所,1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华小1301所,增加了10所,然而学生人数却从60万减少到50余万,减少了近10万名。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也说,华小每年较减少2000名学生。到底这些负有传承母语使命的新生都去哪儿了?他们有的还没有出生(因为父母少生或不想生),有的随父母移民了,有的每天凌晨赶着去邻国上学,有的也进了国小,但更多的是去了学费高昂的贵族式国际学校。

为何有不少家长不把孩子送去华小而送去国际学校呢?有两大原因,一是错误认知,二是慕洋心理。

第一个错误认知是读华小影响英文的掌握。华小教授三种语文,除了母语外,英文和国文都是主科,是非常受重视的。华小毕业后,学生会有坚实的母语基础,国、英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除了口语不那么流利外),因此上了中学和大学,即使教学媒介语不是母语而是英文或国文,都不会有障碍,而且有了语言环境,比如说英语环境,他们的英语口语也会很流利。

黄循财苦学华文

看看华小出身的政治人物,华巫英三语都流利的俯拾即是,比如交通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其三语能力让非华小出身的华裔政治人物望尘莫及,其中国语的流利程度和深度,友族也竖起拇指,赞不绝口。

第二个错误认知是认为华文没那么重要。新加坡第四任总理接班人,跟马来西亚有些渊源(其父曾是怡保人)的黄循财。虽然英校出身,家里也没有学华文的环境,但意识到华文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刻苦学习华文,打下了良好的华文基础。出来社会当公务员和从政后,华文派上了用场,与选区基民交流时可用华语,去中国与当地官员开会时用流利的华语,让有关官员惊艳不已。

华文必成重要语言

在今年3月28日举行的财政预算案论坛上,黄循财全程以一口流利的华语,和商界代表展开交流,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说,华语没那么重要吗?中国在崛起,全球瞩目,世界影响力日愈加大。俄国总理普丁也说,未来的世界在亚洲,而亚洲的中心在中国。因此华文必然成为世界重要的沟通语文。

一些父母的第三个错误认知,认为华小太重视学术,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埋没学生其他方面的天分。其实在教育方面,我们祖先从未主张学生读死书,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也就是六艺:礼、乐(诗)、射、御、书、数。其中“乐”代表艺术,“射”代表体育运动,“御”代表生活技能。华小按照政府的课程安排,也强调这三种能力的掌握 ,所以,华小并不埋没读书以外的各种天资。

羽毛球传奇人物李宗伟不是华小生吗?羽毛球新星李梓嘉也是出身华小,因为代表华小夺奖无数,加上是品学兼优的模范生,因而被选入国家羽毛球学校。其他在文艺界、演艺界、音乐界等发展的华裔人才,那个不是华小出身?

如果背对华小不是认知问题,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慕洋心理。我国曾是英国殖民地,他们通过教育、宗教、文化艺术、新闻媒体等传播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美化西方生活方式和民主模式。这就影响了一大部分华人的思想和心理,成为“精西人”(精神西方人)或“慕洋人”,认为西方一切都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华人的文化落后,讲华语很老土,国际场合更羞于说自己是华族。

有些华裔慕洋政客,把华教当课题,把华裔当“提票机”,但自己却不以身作则把孩子送去华小,并且把英语当成家庭用语,深怕孩子不能高人一等。

华小传承5000年文明,华文凝集5000年智慧,这精神财富你不愿意继承,只能“无言”。

反应

 

灼见

【灼见】补不足对比奉有余/黄圣铭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或天理,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

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和趋势却不是这样,损害不足的或贫穷的,来供养有余的或富足的,也就是劫贫济富,因此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社会两极分化,动荡不宁。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就看出人类社会的弊病。目前的世界,为何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为何还有那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这是“奉有余”的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法则造成。

美国割韭菜劫贫济富

美国这强者,恃强欺弱,利用军事霸权掠夺弱势国家的资源,造成他国的动乱贫穷;利用美元霸权收割发展中国家的韭菜,造成发展中国家货币不断贬值,负债累累,而美国富豪则赚得盆满钵满,富上加富。

中国是文明型国家,执政者实践老子的哲理:“损有余补不足”,国家的财富向弱势群体倾斜,结果成功使全体人民脱离贫穷,晋身小康,奔向富裕。这应该是各国发展的方向,包括马来西亚。

华族传承了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承继了5000年的智慧和勤劳基因,因此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比较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华族肯定成为赢家。

华族“补不足”肯让利

但华族固有“补不足”精神,因此可以接受让利给弱势族群,就像中国人可以接受其政府为少数民族子女的高考加分,让他们上大学,也可以接受清华北大以较低标准接受海外华裔学子入学。

华社可以适度的接受马来人享有特别地位,以便更多弱势或低层马来人得以摆脱贫穷,晋身小康。第二任首相敦拉萨推行的垦殖民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授于渔”的马来人助贫计划。

只是到了敦马哈迪医生时代,施政焦点改变,积极推动“奉有余”政策,以缩小土著与非土著的贫富差距为名,以马来特权包装“奉有余”政策,让朋党(不分种族)和家族暴富,精英阶层也受益匪浅,而低层马来人得益有限,没有获得雨露均沾,依旧处在在B40阶层。

政客们为了迷惑选民,会以偏概全来描述敌对阵营,例如简单化的论断国阵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国阵本质上是种族主义联盟吗?

印尼的苏哈多时代,迫害华人,强迫华人放弃华人语言和文化,不允许华人取中文名字,这才是种族主义;过去南非白人政权推行种族隔离政策,才是种族主义。

在大马,我们可以拥有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自由的传承中华文化和教育。许多政策是不分种族的,小学行政拨款是平等的,不分国小或华、淡小;政府的援助金是不分种族的,各项公共服务如医院及各政府部门的服务,运动员的选拔等是不看肤色的。

种族政策是障眼法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很多方面不存在种族主义,种族主义言论是政客利用来骗取选票的招数,一些种族主义政策是掩盖“劫贫济富”的障眼法。

希望联盟若有机会再上台,是否会努力发展经济和放弃马来特权,放弃马来人政治主导地位,放弃“奉有余”的政策?从支持马哈迪回归的机会主义作风,从执政时期的差劣和傲慢表现,大家有理由缺乏信心。

拿督斯里纳吉执政后期,有意通过发展经济来延续其父的“补不足”及减少种族偏差政策。不谈有争议的贪腐案,纳吉的许多对华教有利的政策被忽略,发展大型基建和好的措施被错误认知。

5·09大选,选民被反贪污反消费税等反风吹得晕头转向,接纳一个代表巫统旧势力、耍弄种族政治的马哈迪回归,以致这4年多来政局动荡,经济下滑,民众疾苦加深,对前途迷茫的年轻人被“卖猪仔”。

所谓“改朝换代”,那只不过是“旧朝回归”,或者说在希盟的拱火下,让种族政治包装下的“窃贫济富”政策得以延续。许多选民对希盟的失望不无原因。

宽敞笔直平整的马路无需修补,修补就是浪费资源;只有破烂的马路需要修补,加宽修直,重新铺上柏油,利惠所有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