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优越感的劣势/黄子伦
古人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把读书看作是出人头地的最佳方式,毕竟在那个皇权统治的年代,人们的努力皆为皇权服务,所以也有了那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传统观念强调“士农工商”,让我们对待商人和读书人的态度有了明显区别。
这也让我想起台湾企业家郭台铭在几年前参政竞选时,许多台湾网民对其评价道:“不过是一介商人,凭什么参政?”孰不知,郭台铭的企业旗下所管理的员工数量已过百万人,公司井井有条并年年获利。这能力,我还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拿得出手。
商人,可说是我非常敬佩的职业或者身分之一。因为当人们把真金白银拿出来冒险时,不管是迫于无奈还是纯粹的乐观主义,都是一种非常讲究胆量和情绪稳定的事情。胆量是因为需要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受常人所不愿受之风险,也是安稳上班族和商人之别。
情绪稳定克服恐惧
情绪稳定则是因为需要在遇到挫折时或者行至无人地带之际,没有前辈,没有同行,依然能够克服恐惧而身先士卒。
多少人在考场里连填写自己的名字都会发抖,商人在作出商业决策时的内心颤抖更是数万倍之多。
股票分析师在撰写研究报告时,确实能够淡定自若地给各种股票标上他们计算出来的目标价格,然而,如果你真要他们拿出自己的血汗钱为投资建议下注,其投资建议肯定会大不相同。
这也是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非对称风险》一书中所提到的 “skin in the game” 概念。
塔勒布劝人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专家的建议而是留意专家自己会怎么做,那才是真正合理的建议。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也曾多次挑战其同行是否敢为自己的经济学看法下注。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似乎对满腹经纶的理论家过于推崇,以致忘记这世间许多道理并不在课堂里,而是在现实生活里。
再次,需要强调以上言论并不是鼓吹什么“读书无用论”,而是想要读者们对理论以外的事情多加留意,对懂行的人们要虚心请教,不要被学历所营造出来的优越感所蒙蔽双眼,让学历优势成为劣势。
重新出发和学习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象牙塔里刚出来的大学生,毕竟再多成就都只能停留在课堂里。偏偏学历是自己仅存的价值肯定,会抓着不放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若要成长就得放下这一切,在社会里重新出发和学习。
当有了足够历练,自然会对自己的年少轻狂感到惭愧,更不会过于执着在无用争论上(例如政治争论),而是专注在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我始终认为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方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迷恋于口舌之争。除非,你能够靠纸上谈兵这活儿赚钱。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取自沙布拉能源官网)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