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学者看香港回归20周年/邵宗海

香港回归,一般则以“九七回归”称之,有时也会被称为“香港主权移交”。这是指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时这其中因为尚有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的期限已达届满之时,所以也是英国将新界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

所以,“香港回归”应是中国在主权暨领土上,逐渐展开收复的重要象征。而2017年也正值香港回归20周年,根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6月29日至7月1日访港3天,可以看出北京对此的重视。



早在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大学有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研讨会”举行。在会中,几乎与会人士均一致肯定:香港回归20年来,中央与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共同致力于香港的繁荣稳定,成功地在基本法框架下使香港政制发展、法治进步、社会变革等成果,但另一方面也不否认香港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政治意识逐渐觉醒

事实上,香港社会确实是面临挑战,从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2014年的雨伞革命,到2016年的人代会没有同意香港特首普选可以公民连署提名,香港人的政治意识是的确在逐渐觉醒、身分认同也在转变。

另外,在台湾的《天下杂志》也说:邓小平当年承诺“香港50年不变”,讲得铿锵有力,让多数香港人真心沸腾,充满愿景。结果不用50年,才20年,今天的香港什么都变了。

譬如说2008年北京奥运后,北京政府介入香港的方式愈来愈明显,香港人过去引以为傲的自由、法治被侵蚀,新闻自由排名从世界第18掉到73,“真普选”的期待又落空,安全的自由气氛转成肃杀、人人自危的日子。



但是另一方面,特别是经济面,对香港的正面肯定也有数字来支持。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发布的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排名表上,香港位列第二,而在可持续竞争力的排名中,香港更是名列榜首,像北京、上海的一线城市,均被抛在后面,又说明回归后,香港经济及金融的优势似乎仍然存在。

政治方面解读不同

政治面的垢病虽然较多,但也有解读的不同。像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兆佳的《回归后的香港政治》专著里,就分析了北京中央政府或在地建制派对香港民主的想法。

刘兆佳认为:(1)回归后的香港政治问题归根究底是经济的问题,政治问题只是经济问题的延伸;(2)政治问题之所以得以有效扩散,是因为外部势力而非中央/特区政府的管治制度。而且民调显示香港居民一半以上支持平稳改革。

其实,用一句最简单说法,就可解读20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香港所面临比较纷乱的状况到底是如何造成的:那就是北京一直以为用“一国两制”的模式,是可以解决香港回归后的问题,却不知香港有更多以民主、自由为理念的一些政党、社运人士,却希望用“一国两治”的实质,来推动香港更多的自主性。

当有些做法已冲击到“主权”的权威性时,衍生的问题当然就更加复杂了。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学术委员)

反应

 

国际

解放军展出武器装备 香港庆回归27周年

(香港30日讯)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7周年,也是《港区国安法》实施4周年。

据《明报》报道,香港特首李家超29日在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庆祝香港回归27周年活动启动礼上致辞时说,香港面临经济转型,相信港人可把握机遇,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李家超也说,过去一年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及区议会选举两项重要的政治工作,而香港社会整体稳定,经济发展稳步向好。

解放军南部战区29日指出,为营造“国安家好的浓厚社会氛围”,驻香港部队29至30日举行“七一”军营开放活动,陆续开放昂船洲、石岗和新围营区。

李家超连续两天在脸书发文并上载视频,分享上任两年的心得。李家超30日写道,香港已经迎来由治及兴的最好发展时机,而且机遇大于挑战。

香港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在香港电台30日播出的节目上说,期望议员们能乖乖地做人,回归初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