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是最佳首相人选的迷思/章龙炎

安华
敦马哈迪医生从2018年全国大选的“救国老英雄”经过民主行动党的大力推销,至少在许多华人选民眼中是有这样的特殊地位的。
本届大选,火箭推销拿督斯里安华,不推销马哈迪。
这铁板钉钉的说明了,要买“漂白水”和“抹黑水”,火箭牌是首选。
要先说明的,指火箭以前抹黑安华其实对火箭不大太公平。
安华在政治的高峰是担任副首相兼任财政部长以及巫统署理主席。以前当记者,经常会采访安华的活动。
与我同时的同僚,都领教过对安华那种权力暴发户心态和卖弄知识(例如杜撰一些冷僻的字眼、抛书袋)的行为。
金钱政治“推广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如果不是巫统的金钱政治的始作俑者,至少是金钱政治的“推广者”。就华文教育来说,更是罄竹难书。
可是,在安华下野到希望联盟执政,火箭就一直漂白安华,是毫无疑问的。
我这么说,最重要的根据是安华根本不是火箭所宣扬的改革者。安华是权力斗争的输家,而这权力斗争与安华是否是“改革派”完全无关。
从1997年被开除到2018年5月后的22个月,马哈迪是他登上首相宝座的拦路虎或者说安华的克星。
蓝眼越改越退步
就以最近的例子来看。安华一个家庭3个人,为国会议席候选人。
一个政党搞到这个样子,如果算是“烈火莫熄”,那么改革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像人民公正党是越改越退步。
作为希盟的另一成员党,火箭算是祖师爷级的。这一届大选,林家和星家各有两个国会议席候选人。
安华当过副首相和财长,一般上你期望他已经有经验,绝不会口出狂言说“今天执政,油价马上下降”的承诺。
他会这么说,证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棍,我看到的是:除了人家(例如林吉祥)给面子吹捧他是最佳首相人选,他根本没有展示当首相所具备的素质,不把承诺当一回事。不要忘记,安华还被判贪污滥权罪成哩!
安华在野后,搞了“烈火莫熄”20年,空有烈火,却不足以燎原。2018年全国大选,因马哈迪因素,公正党成为中央执政党,而2018年10月波德申国会议席补选让给安华上阵是为了让安华任相铺路。
赢了补选,却还是候任首相,关键表面上是不敢违拗敦马,同样重要的因素是火箭骨子里就不相信安华。
火箭没有理由不知道安华空有超厉害的一张嘴,但是在政治上成不了大器(在巫统的时候是马哈迪撑腰,成为马哈迪的“打手”)更无法领导希盟(以及之前的民联)入主布城。但是,安华至少还有一定的马来人支持力量,这是火箭所缺少的。
没有选择的选择
安华我看也有自知之明,因为有火箭能够通过漂白为他带来稳固的华人支持力量,再加上他享受被吹捧的感觉,当然要“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火箭推安华为其首相人选,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除了让安华飘飘然,当然还让很多华人继续妄想安华真的在当首相后能“安抚华人”。
希盟顾名思义就是卖“希望”而且是虚无缥缈的希望,其它都是次要的。
视频推荐:
扣章难扣人心/章龙炎
教育部从4月21日开始,在所辖学校推行学生佩戴“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扣章的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立意虽高,恐难达效。
此措施公布时,已引发舆论热议。最大争议,在于佩戴国旗扣章是否真能激发爱国情操。针对质疑,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回应称,邻国早已推行类似做法,既然我国教育部还免费提供,学生佩戴即可,何必大惊小怪。
据我所知,即使有国家规定学生佩戴国旗标志,也极少像我国这样一刀切地广泛推行。至于所谓“邻国已落实”的说法,尚无具体根据。
退一步说,即便属实,盲目跟风、照搬照抄是否合宜,值得思考。
教育部“免费提供”的说法,表面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谁都知道,这笔开支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承担。
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
“又不是麻烦的事”这句话,更令人玩味。如果教育部确实认为佩戴扣章可以有效培养爱国情操,那理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若目标重要,即使再麻烦,学生也该执行到位,不能一面说“教育”,一面怕“麻烦”。
首相这番话,透露出的并非对爱国情操培养的信心,倒更像是对质疑声音的急躁和不耐烦。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佩戴国旗扣章来激发爱国情操,本就是个伪命题。这种做法实际上忽视了许多更深层、有效的爱国教育方式,如歌曲(包括国歌与爱国曲)和影视作品等。
以我在政府学校的求学经验为例,周会上升旗、唱国歌,确实对激发民族认同感有帮助。但这也有前提:学生必须记住歌词、理解歌词背后的意义。
上世纪80至90年代,不少爱国歌曲在广播电视上日复一日地播放,有些旋律至今仍能哼唱。政府何不重新筛选部分经典爱国歌曲,在国营电台与电视台定时播送?
无论是歌曲还是影视作品,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长期熏陶人心。但即使如此,成效仍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正如有人曾说:“我爱马来西亚,可是马来西亚爱我吗?”
这类感慨,虽有将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之嫌,却也反映现实中政府政策对国民认同的实际影响。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往往也是对政府施政感受的折射。
执政者固然有责任维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有义务凝聚人民的归属感。但若对公众合理质疑置若罔闻,甚至视之为挑衅,其实是在混淆“爱国”与“护政”的界线。
安华回应佩戴扣章争议的态度,延续他一贯的“模糊战略”。他并未正面回应佩戴是否能真正激发爱国情操这个根本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民早已熟悉类似政策“一时热”的循环,三分钟热度,终归冷却。
更矛盾的是,教育部长法丽娜还强调:学生若未佩戴扣章,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话什么意思?若无惩罚,何不坦然鼓励学生自愿佩戴?这才是真正的“不是麻烦的事”。况且,强扭的瓜,终究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