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越多越好?/黄子伦
在生意的观点上,客户似乎是越多越好,因为生意就容易增加。
不过,很多时候,当你想要去往“量”的方向去竞争,很容易得不偿失。
以媒体为例,他们是需要得到读者们的关注,以此来换取广受收益,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
然而,如果你把“获得最多读者关注”设立为最高目标时,你就需要摸索出广大读者在阅读资讯时的共同点。
读者人数越多,价值观差异就越大,共同点也就只能越接近人们最不堪的那一层。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专门兜售八卦新闻的报刊能够存活原因。
然而,是不是每家媒体都需要这样?并不一定。
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读者群,并不是你做一些无节操的报道就能够收获大量读者群。
因此,有些时候,公司需要在“增加客源”和“专注在核心客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就拿苹果公司为例,虽然他们也希望能够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占率,期间他们也曾试过推出一些价格比较亲民的SE版本(不管是手机还是智能手表),但他们深知自己差不多已经摸到了那个天花板了。
不管推出多少款式,他们的出货量很难超过全球智能手机的两成。
最风光的表现也只是超过两成,但不会超过两成半。
不过,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手机公司。
每样事物都有局限性
我不敢说他们在未来一定不会卖更便宜的手机,但我相信他们是心知肚明,自己有些市场是怎么样也吃不进去,你必须承认自己的产品是有局限性的。
就以我现在身处的基金公司为例,公司管理的资金总额是根本不可能和那些超大型机构相比,要和他们比管理费率、比销售渠道、比产品多元,是怎么也比不过。
硬是逼自己往这条站满了胖子的赛道上去竞赛,只会被碾压到粉碎而已。所以,公司也只能在客制化服务这方面去竞争。
公司的投资管理费是不便宜,但客户得到的是客制化的投资组合,他们也能够直接联系基金经理咨询意见,他们见到的不是销售经纪而已。
总的来说,公司在开拓业务时,需要摒弃那种越多或者越高,就等于越好的思维。他们需要理解的是每样事物都有其局限性。
当我们承认了这些局限性,我们就会懂得怎么舍弃掉那些无用且无利可图的买卖。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取自沙布拉能源官网)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