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小心骗子方案/黄子伦

最近刷社交媒体时常看到有许多各类“专家”打广告,说可以帮助那些怀才不遇或遇到创业瓶颈的人们解决问题,间中不时穿插许多“专有名词”,例如格局、渗透、变现等等。

我怀疑那些“专家”除了知道这些词是中文之外,对其内涵是一无所知。即使是像阿强这种“专业上当户”也不会上当去花那些冤枉钱。

可是,为何还是有这么多人深信不疑,甚至是还把对方视为“家人”呢?

首先,当然就是受害者压根儿不懂得辨别骗子和专家,他们平时接触的信息和你我都不同,加上社交媒体的千人千面演算法,他们是不会看到和自己幻想有所冲突的信息。

这也是信息茧房的由来。就像职场里常听到那句英文:“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一样,对这类人来说,他们是丧失了基本理智。

那些喜欢说念书没有用的网红们很高概率会成为这类受害者(或者加害者)。

对“专家”百般容忍

其二,有些人或多或少是觉得不妥,因为台上演讲的那位不但生意上做得极差,在教导过程中还玩一堆游戏,又是哭,又是笑,稍有常理都看得出来。

只不过,因为他们已投入一些成本,例如天价学费(可能比真正的企业咨询费还贵),在现实和理想发生冲突时,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人都不想承认自己笨),而选择对“专家”百般容忍。

当然,如果有人出面给第二类受害者泼冷水,他们通常很快会清醒过来(也得看被骗了多少钱)。

只是,你会发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会离开A骗子后,就转过身被B骗子骗,没完没了。

这不稀奇,因为对这些想要去上这种成功学或者“格局课”的人们,他们都有一个困境需要克服,而给A骗子送钱就是他们现有认知能想出来的解决方案。

无方案比差劲方案更糟

当你向他们揭穿了A骗子的真面目,你充其量只是把他看到的浮板给打掉,他们依然是处于溺水状态。所以,他们才会转向B骗子奉上自己的血汗钱。

真正能够帮助第二类受害者就是提出一份可行的商业方案,他们才算是真正摆脱。

这就好像在会议里,当有人尝试反对某些事物时,却没有给出建设性意见,那么等到会议即将结束时,那份被反对的提呈通常就会被当作可行而展开行动。因为,没有解决方案比差劲的解决方案更糟糕。

即使很多人不愿意对这些受害者飞蛾扑火的行径给予高度肯定,但只要你我没有拿出替代方案,这些该扑火的飞蛾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奉上自己的血汗钱。这恐怕是那些 “专家”们至今依然生存在市场里的原因。

 
 

 

反应

 

东盟+

狮城打击钱骡成效佳 成人监禁青少年改造

(新加坡6日讯)新加坡政府加强打击诈骗“钱骡”成效显著,自去年8月至今年3月,共有超过230人因涉案被提控。

成年罪犯多被判监禁,刑期从6个月起跳;未满21岁的涉案者则被送入感化训练所接受改造。

据《联合早报》报道,2023年全国诈骗案总损失金额突破11亿新元(约36亿令吉),大量诈骗集团以高额报酬诱骗公众交出银行账户或Singpass资料,从事洗钱活动,不少青少年因此误入歧途。

新加坡警方今年发出6则有关诈骗和钱骡的文告,至少有1678名男女被捕,年纪最小者仅15岁,至少涉及6480起诈骗案,损失金额约6130万新元(约2.2亿令吉)。

新加坡警方反诈骗调查组高级调查员祖基菲里高级警曹长告诉《联合早报》,不少钱骡明知交出银行户头的行为不当,但还是有人以身试法。

“钱骡可以声称不知陌生人拿户头作为何用,但这根本无法脱罪,他们有时甚至收不到钱。骗子拿到用户名、密码和一次性密码(OTP)后,往往会更改登录信息,钱骡从此失去户头掌控权。”

祖基菲里说,作为调查员,他们在接获报案的第一时间,就是赶快追查受骗款项的去向,冻结钱骡户头防止更多人被骗,但骗子往往早前一步,在警方介入前就通过不同渠道转走钱财。

修订后的新加坡《贪污、贩毒和严重罪案(没收利益)法令》和《滥用电脑法令》于去年2月生效。前者新设三项罪名,分别是鲁莽洗钱、疏忽洗钱,及助他人保留犯罪所得;后者则新设两项罪名,分别是交出Singpass资料,以及获取他人Singpass资料用于犯罪。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