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启消费税/黄子伦

今天不说格局相关话题了,就说说最近新公布的财政预算案里头的税率调整,其中就是我们的个人所得税。
政府宣布减少中等收入群体(M40)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率,与此同时也调高了10万令吉至100万令吉这区间的个人所得税率。
我的一些M40群体的朋友虽然开心个人所得税率调低了,但他们却觉得高收入群体(T20)的个人所得税率调高得太少了,似乎便宜了他们。
有趣的是,我的一些T20群体的朋友虽然觉得他们可能可以通过较低的收入区间税率来减少税率冲击,他们也抱怨为何这所谓的“富人税”只是影响到100万令吉的收入,而不是进一步扩张到100万令吉以上呢?
由此可见,没有人会喜欢多缴税,不管你是哪一个收入区间。
坊间有许多言论都在支持个人所得税率的调整,认为这些税率对高收入群体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那些低收入群体来说,一点点的税率减免可能就是救命稻草。这种做法可以让社会躁动的声音获得一些缓解。
的确,借富助贫式的征税方式是很多国家的常规操作。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做法。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收入状况和其能力有极大联系。他们大多是工作能力出众、能够承担更高的失败风险和责任、以及愿意做出艰难抉择的一群人。
重税对上班族冲击大
一个社会往往都是由这群有创造力的人们来引领着大家。故此,他们不应因为自身的杰出能力而遭到过高的 “税率惩罚”。注意,重点是过高。
很多时候这种“税率惩罚”只能够惩罚到那些正在向上攀升的中产阶级。超级富豪的收入种类繁多,而且大多是公司的税后盈利所得,加上各种现成的避税工具,他们是最不担心更高个人所得税的群体。
真正会被高个人所得税冲击的群体往往都是你我般的上班族,因为我们的收入模式都非常单一,大多都是任职于某家机构,而且到手的收入都已经扣税了,何谈逃税避税。
这次还添加了奢侈品税,更是把一些矛头都指向了高收入和高消费的群体。但这些真的能奏效吗?我一些朋友笑说这只不过是给他们手上的奢侈品抬高价格罢了。
我始终认为消费税一定得回归,因为这是一个逻辑严谨而且覆盖面广范的赋税,是国家健康收入的核心方法,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富人,而且这国家已有非常不好的仇富风气。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取自沙布拉能源官网)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