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应重整技职教育政策/陈正锦

正当许多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通过有策略性的技职教育(TVET) 来提升相关国家的人力资本,我国前朝政府亦同样重资发展国内的技职教育,但效果与经济效益却无法有效反映在市场!

政府每年从国库拨出巨额资金(2016-48亿,2017-46亿,2018-49亿)发展技职教育,但国内的职场仍然面对严重的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六百万外劳大军几乎垄断了各行各业,过度的依赖外劳不仅造成每年30亿的外汇损失,也带出了一个痛苦的讯息——为何政府耗资巨大的国立技职学院毕业生被雇用率低,而且也无法融入职场?



综合过去8年对本国技职教育的研究,本人对我国技职教育的建言如下:

●成立大马技职教育发展委员会(National TVET Council ):

目前在国内的技职教育,分别由教育部、青体部、人力资源部、农业部、国防部、乡村发展部、卫生部等7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开展各类课程与培训活动。在课程的认证、内容、素质、市场定位等并没有统一标准。我因此认为,为了制定有前瞻性及市场导向的技职政策,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由部长统领的管理单位,成员应包括专业学术人士、商业、工程、工业界及非政府组织代表。

●展现国立技职学院的多元性:

目前国内拥有不少于500所的国立技职院校,每年栽培不少于30万的毕业生,但整体学生的比率无法反映我国的多元结构,目前的学生几乎由巫裔同胞所垄断,非巫裔学生只占了百分之三!为了吸引更多的非巫裔学生就读,国立技职院校应在语言、教学、行政、师资、食物、宿舍等方面展现其多元性,更应在半城镇地区的院校收取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非巫裔学生,使相关学院更具竞争力。



中三开始分流

●在中三后自动分流到技职体系:

政府在2015教育大蓝图曾经尝试在中学推动PVMA ( Pendidikan Vocational MenengahAsas ),但计划只是牛刀小试并未全面展开!我个人认为中三开始分流,为非学术倾向的学生安排进入技职体系就读,这不但能够解决辍学的问题,也为各行各业栽培行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此计划的推展应包括国民型中学,甚至也应资助独中在中三后开办技职课程。

●鼓励产学合作:

政府应以税务奖励鼓励各行业大企务到技职院校设立技术培训基地,企业界负责定期供应最新的设备与师资,此措施将为在借的技职学生捉供实习的机会及就业服务。此举将直接解决了业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开放技职院校

●开放10所作为华印裔为主的技职院校:

目前由教育部开办的KolejKommuniti及青体部开办的IKBN 有明显的过剩局面,许多校园的学生人数不足,有很多多余的空间!在另一方面华印裔却面临学额不足的问题!

华裔主要的升学管道为独大开办的中国技专,留台联台统筹的台湾海青班,拉曼学院的VTAR,其他的则都选择到私立技专等,印裔方面则有淡米尔基金会开办的My skill 技专。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了与德国,法国及日本等政府合作且主要是巫裔同胞就读的技职学院,政府应另外开放现有的过剩资源供华印裔以自身的母语母文来学习,掌握一门技术,师资与设备可考虑前面的摸式,寻求中国与印度政府的支援。

●拟定10年技职发展大蓝图:

许多先进国家进入本科学历与技职科的学生比率为55:45,反观我国却呈现80:20的不平衡现象,为了全方位发展国家经济,士农工商等各领域的技职人才不可或缺。

过于强调本科学历而忽略了技职科的人才培训将无法推动国家朝向现代的大数据与智能工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唯有重新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并通过妥善与长远的规划,国内的技职教育才能孕育出有创新及创意的人力资源,物尽其才及人人有一技之长的时代才会降临。

人民终结了国阵61年的种族霸权统治,期待希盟治理下的新马来西亚将能制定一个全新而且真正以人为本的方略,力挽狂澜。找回过去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重新塑造一个有尊严、有企图心及富有竞争力的国度。

(作者为马来西亚行动方略技职教育行动委员会主席独大教育中心主任)

反应

 

北马

98%获聘·薪资逾3千 技职应成学生首选

(双溪大年1日讯)98%结业学员顺利找到工作,技职教育与培训(TVET)应成为学生的首选深造。

吉州区域发展局(KEDA)总经理依斯玛苏海米指出,结业学员不仅顺利找到工作,平均薪资也不少过3000令吉。

他今日中午在PARK AVENUE酒店出席吉州工业技术及管理中心(KISMEC)的结业典礼时,如是指出。

他说,政府尤其由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所领导的乡村及区域发展部,非常关注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的出路。

与50私企合作

他说,乡村及区域发展部在2023年拨给KEDA共60万令吉,并通过KISMEC栽培郊外学生,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获选的57名学生都来自B40群体,也都顺利结业,一些已出来工作,一些继续深造。”

他说,这KISMEC与50家私人企业有合作,因此学员也会被录用。

“57人中,30人修读电机工业、19人修读工业,以及其余的8人修读汽车工业;我们今年也获得53万2970令吉,并提供9项课程,包括农业无人机操作课程、太阳能课程,以及摩哆科技课程等。”

吉州工业技术与管理中心执行董事尤斯里指出,该中心已成立32年,主要提供技术与管理课程,对一半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中三学业后,到这里修读技职课程,以掌握一技之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