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废除小学低年级校内考试(上篇)/刘金菁

近年课改,教育部原先主张废除小六检定考试,以校本评估取代中央考试;后来保留小六考试,把UPSR重命名为PPSR,对考卷格式、测验项目等进行重整,并与校本评估同步实施,以期让小学生学习水平检测达到更全面、多元、准确的成果。

校本评估也经历了几轮变革:先是采用详尽的评估程序和大量的评估指标,几年后把评估项目归类简化,再省略部分文件筹集工作,更聚焦于质而非量的实在评估。这些努力值得鼓舞,至少许多学校和师长已开始认清学习及考试的本质,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跑道。



小学标准课程(KSSR)和校本评估来到第八个年头,纵观我国现况,学校给孩子的学习环境有多大改变?快乐教学的老师和学生又有多少个?有人说教学负担皆源于应考和与之衍生而来的机械式作业,不废除考试终究无法根治“恋考癖”。应考能让一些学校无止尽地进行校内考试(六年级可考个四、五次),演习了数度在周会上举办的“预考颁奖典礼”(大考前来几个冲击的兴奋剂,不让应考状态冷却),消磨掉无数个用以补习填鸭碎碎念的午休时光。

统一考试概念不同了,然而站在最前线的教师和学生仍未能摆脱应考的枷锁,可见其效应已对小学教育带来多么根深蒂固的弊害。

基于这些方面的考量,我国教改的最新动向之一正是“废除小学低年级校内考试”,把思维转型的重心移至低年级,从另一处着手逐步淡化全国教育机构的应考模式,时机成熟后棘手的小六考试课题便能迎刃而解。

功利性过强易促成厌学



继黑鞋事件后,这一次教育部更为谨慎施政,先开设一项为期两个星期左右的线上民意调查,征询低年级家长和小学老师及行政人员的意见。这项做法除了为获得多数人对废除考试的许可,也是一次机会教育,故提问的主导性较高。其中一些问题如下:

“低年级校内考试是否成为孩子、家长和教师的负担?”“若您赞成低年级校内考试,请说明原因。(不进行考试,将面对什么问题/挑战?正式考试有什么优点?)”“您可以接受不进行考试,让专业的老师对您的孩子作评估吗?”“教师在执行校本评估时,面对什么困难?”

此外,该调查间接倡导了班级评估(Pentaksiran Bilik Darjah, PBD)的概念,说明PBD“不以统一笔试形成学生负担;注重个人发展而非个体之间的比较;方便教师跟进学生于某科的进度;通过形成性(formatif)和总结性(sumatif)评估改善学生的学习”,以及“要求教师准备多种评估手段和工具”(视情况)。

一些家长听闻这项消息时反应极大,认为废除考试会降低孩子的责任心和面对困难的毅力。也有人说“十年寒窗”,读书就是苦的,教育是培养吃苦和适应的能力,有比较才有进步。

这样的说法有待商榷。

首先,考试不应是培养责任心的工具——孩子学习是要向谁交代,是为谁负的责任?当学习变成一种“责任”时,不沉重也不行,功利性过强更易促成厌学,恶性循环无误。

根据维果斯基说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是一层层地向外征服最贴近自己又尚未触及版块,是困难却是可达的,挑战起来是快乐、有满足感的,并非真正的苦。

刘金菁

反应

 

言论

废除小学低年级校内考试(下篇)/刘金菁

倘若师长认定学习本该苦,甚至把考试视为最重要的正经大事,当下要做的是应尽快迎上新世纪教育观。

在不给孩子抗议的当儿,有否考虑过其合理性,又要不要把握改变的机会给大家更有素质的教学环境?



若说孩子早早厌学只能靠成绩压力平衡过来,之前又是谁给孩子过度娱乐,以致静下心来学习成了苦逼至极的差事呢?

然而,大家也能理解双薪家庭的难题,网络和手游往往是最便于安顿孩子的手段。

当大批沉溺娱乐的儿童被送入校园时,学校也只好以成绩作为督促学习的不二法门,教师劳心劳力,学生不甘不愿,确实苦。如此一来,回顾教育部欲废除低年级考试的做法,目前的状况合适吗?

又可换个角度想:学校有没有提供教师充足的条件去放下鞭子,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过来?要舍弃威逼,又要引导孩子意识自身对学问的需求,得提供时间和空间。亦即: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交出成绩。不是一年,也不是几年,就算完成小学、中学生涯,毕业时的成绩也不代表什么。



“芬兰教育”与“上海水平”难兼得

成绩不是衡量教学素质的主要指标,换言之,是要一个人乐于求学,还是要他学得苦一点、成就快一点,只能选其一。家长或许要求各异,国家和学校却应厘清目标,不可能“芬兰教育”与“上海水平”兼得,否则弄得整个体系的人昏头转向。

要说校本评估取代统一考试的可行性,很关键的另一点是,学校老师准备好了吗?校本评估极讲求专业技术,老师们经历区区数年的培训和操练,已经能不依赖统一考试了吗?教师的评估方法可信度又有多高?

校本评估虽有指南作依据,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老师不理客观事实,打了偏高分数给自己的学生,或是上级规定打分方式,“全部最低只能第三等,第五六等的人要多一点”,有些又“不能太多人第六等,不合理”。这些评估的潜规则实在有碍“司法公正”,让老师不敢核准太多好的学生,更不敢揭露太弱的学生,因为学生成绩也是校方监测教师工作表现的标准之一。

高官针对教师评估成果的审核,其透明度有多高?要是秉公办理了,校方又有否善用评估成果做教学跟进和调整,抑或只是沦为例行公事的库藏数据?

学生人数超标难逐一评估

在大型学校,教师执行校本评估的另一大难点是班级人数过多。当必须指导的学生超标时,甭说要逐一观察评估,就连基本的分组目标(不同学生给不同的材料)和分组活动(3C,沟通、协商、合作等,口语教学必需)也做不到,很多时候更无法管控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状况中。

教学品质得不到保证,再好的评估也徒然,因此也能明白为什么很多老师宁可保留考试,考试对他们来说是最直接简明的反馈。一份考卷的测验项目当然不够全面,但在有限的环境中,既然无法“地毯式”评估,就“焦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好,这大概便是大家所能做的。

老师们普遍认为每年几次的考试远胜每课一次的评估,因为群山环绕的功课(也包括政府指派的评估本,校方不可能答应不用)、其他与教学无关痛痒的新政策新文书等犹如洪水猛兽般袭击而来,理想而耗时的校本评估无疑是雪上加霜,好看不好用。

低年级校内考试,究竟该不该被取代?行的,锁定几个方针:缩减班级人数,大幅废除不实际的文书工作,加强评估专业训练。还有,给予适当的缓冲期,循序渐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