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微小迁校多此一举/方又圆

每年新学年的开始,微型华小的命运都是媒体的焦点,大家都在关注这些学校能否延长寿命存活下去。

这个时候,“微小迁校”这个纠缠华社多年的课题再次提出来了,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促请董家协应针对需求而申请迁校,家长应更正面和理智看待教育需求,不要为了“救校”而苦了孩子一个人上学。



张副部长不了解华社的苦心,这是攸关华教人士秉持“一所都不能少”的神圣任务。我说“微小迁校”是多此一举,环顾今天华教凄惨处境,教育部处处刁难华教,尤其是政府无意增建华小,华小数目只可以保持一样或减少,华社想申请一所华小在华裔人口稠密地区设立,能获得批准是如中大彩难上加难,有者等上三五年还是音讯渺茫,相等于石沉大海。

若抱一丝希望想得到批准,只有等大选来临前申请,再不然就要看哪一所濒临关闭的微小准备搬迁。

多年来,热爱华教的人士迫于无奈,为了不要使华小关闭一所就是少一所,他们四处奔波寻找适合地点,运气好的话在短期内找到了,还得痴痴地等教育部一纸批文。

换来换去举世无双

这是什么障眼法?为什么需要一所换一所?为什么不可以将乡壤地区不能生存的学校直接关掉?那么,在华校不足够的都市或新住宅区人口密集、开多几间华校,废除固打制,这样跟本无需劳师动众来“换来换去”,相信这只是马来西亚独有、举世无双的教育制度。



搬迁一词, 是将住户、或工厂、商店、机关等 因为某种需要,从原址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学校搬迁也是一样,但是,我们的微小搬迁,只是名称是“搬迁”,实际上整间学校、软硬体设施、行政文件有搬迁到新址吗?新学校有用回原校名?老师、学生有随行到新环境?如果全部没有,那称什么迁校?所以,我说:多此一举!

反应

 

言论

增建华小也是一里路吗?/陈仁杰

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增建华小是华社引颈常盼的课题。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数个州属如柔佛、雪兰莪等,大城市内的华小学生人数已经日渐饱和,学生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大班制已成常态。

然而,大班制使老师无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再加上一些学校的硬体设施并不足以应付庞大的学生群,让学生无法从中获益。职是之故,解决这僧多粥少的窘境,增设新华小是最佳的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日前表示以马华署理会长魏家祥为首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已经鉴定需要增建华小的地区,需要与首相纳吉商讨,一旦达成结论就会对外公布,同时展开行动。

若政府真的能够顺从民意,积极着手解决华小不足的课题,广大华社必定怀着感恩的心,也必然对政府体恤人民,关注教育发展的措施赞赏有加。

仔细一想,这也有可能是大选迫在眉睫的预兆。根据董总报告显示,2008年大选至今,政府就再也没有批准增建华小。于1999年至2008年,11所新增建的华小无一不是托大选之福,在大选来临前才获得批准。

根据政治需求而选择增建华小的做法俨然已成国阵管用的手法,但这无法根治华小严重不足的困境。

此外,新华小在启用前也面临不少难题,如校舍往往不能在预设的期限内如期竣工导致启用时间一再拖延、行政方面受到教育部小拿破仑种种以各式各样理由无理刁难等。种种迹象不得不让人质疑政府的诚意。



一年前,配合砂州州选所发表的承认独中统考只剩一里路的言论一度让华社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但这一里路似乎也随着砂州州选结束而销声匿迹。如今,增建华小论不得不让人采取观望的态度。

大选前糖果

政府若有心解决华小不足的课题,人民绝对是无任欢迎的。可是,若只如“一里路”般纯粹只是大选前的糖果,试图营造美好的假象,过后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后续发展,那么有关人士理应在确定能够实行,并拟定完善有效的实施方针后才对外公布,以免一再给人民各种希望,但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最后导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冀这不是选前糖果,政府真的能够尽快给华社捎来好消息!

陈仁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