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地方政府选举/许国伟
民主行动党联邦直辖区主席陈国伟呼吁,从吉隆坡开始恢复地方政府选举,却招来巫统与伊斯兰党领袖激烈反弹。
伊党反弹不让人意外;巫统领袖当然也有权利表达意见,包括反对。
可是,巫统领袖不顾执政党联盟关系,对盟党激烈炮轰,就有失分寸。
恢复地方政府选举,本是行动党立场。巫统领袖的反对,却是直接扣帽子,冠上政治罪名。
巫青团长阿克马直指这是故意挑衅的言论,破坏种族和谐。因为首都市中心只有45.9%居民是土著,一旦举行地方选举会出现不平衡情况。
巫统元老俱乐部更直指,行动党想把吉隆坡变成一个由华人代表的地方政府,且是行动党为主导。
遭恶意指责不能静静
巫统的指责,完全是从种族立场出发,认定选民只会投给同肤色同族裔的候选人;而所谓的“华人政府”或“行动党主导”,更是重复国盟对团结政府的指责。
对于这些巫统领袖恶意指责,团结政府高层领袖不能静静。
因为这些指责,才是破坏种族和谐和造成执政联盟内部不稳定的因素。
曾经,前朝政府拒绝落实地方政府选举且提出不同理由,但这些理由遭到其他政党领袖驳斥。
例如,2020年时丹斯里慕尤丁政府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祖莱达,提出理由是地方选举属剧烈举措,社会与地方议会还未准备好举行地方选举。
当时,社会主义党署理主席阿鲁指祖莱达的理由站不住脚,真正的考量是为了能继续委任亲信出任县市议员,才会反对地方政府举选。
再例如,2021年时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政府的房地部长拿督斯里里查马里肯,理由是地方政府选举花费大又不能保障提供民众更好的服务。因为办一个地方政府选举预计要200万令吉,151个地方政府要花3亿零200万令吉。
当时,还是社青团署理团长的张玉刚就反驳理查马里肯,指没人要求一次过在151个地方政府办选举,可以先在吉隆坡举行地方选举,才循序渐进扩大,加强地方问责文化才能保障国民权益。
陈国伟如今的呼吁跟张玉刚当年说法,是前后呼应,看法一致。
今天,张玉刚已经贵为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的政治秘书。
虽然地政部长早前表明恢复地方选举非部门优先焦点,而是先做好民生服务;但,响应陈国伟的呼吁,驳斥巫统无理的指责,这把声音总不能少吧?
从爆炸案募款看执政格局/章龙炎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前些时候驳斥行动党在朝变成“静静党”的指控,声称该党领袖已经是“国家领袖”,需要用策略发声,不能像在野时那样动辄发言。
我认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人物,不管在朝在野都需要有个大格局。不过,陆兆福在朝时有新的认知,知道管理国家的不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他的新认知是不是真的,其中一个检验途径就是看他所领导的党的层次有没有跟着提高。
看来不然。
最近一个证明就是雪兰莪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漏大爆炸事故,行动党发动线上募款活动。
这绝对不是一个自许为“国家领袖”领导的政党该有的格局。
在朝还发动筹款
根据现在所知的信息,这事故最大可能是人为因素所致,而且涉及政府与相关公司和人士。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未出来,行动党就先发动线上筹款,或许是因为它觉得其支持者比较富有,即使不怎么富有的也是该党的提款机。在它登高一呼之下,他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慷慨解囊。
以前我们说国阵有“定存州”,但是与行动党的“定存选民”相比,国阵是小巫见大巫。因此,行动党能借此筹得几百几千万令吉我不会感到惊讶。达不到这个数目,倒是要让人震惊。
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事。我们要看的是,行动党是中央政府兼雪州政府执政党。
有人在朝还发动网上筹款,行动党却不觉得这慷他人之慨的举动,有损其“国家领袖”的颜面,还戳破了陆兆福的大话、假话及空话,证明“江山易改,党性难移”。
就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漏大爆炸事故,“团结政府”其他成员党及其他政党不觉得有必要为这起事故发动网上筹款,行动党却觉得有这个必要,很突兀。
搜刮华社资源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行动党是当家不当权。说国会议席,是“团结政府”之首,但在动用政府资源方面显得无力,落到要滥用华社引以为荣的“自强不息,自立更生”精神,进一步刮华社资源。更何况,这起事故与华社并无直接关系。
你可说我没同情心、同理心。可是不要忘记,你这么说的时候,也等于说行动党的盟党也是如此。
再说了,要是马华也发动类似的筹款活动,行动党领袖及支持者的反应肯定不会是成人之美那种姿态。
可惜马华等朝野政党,如人民公正党、国家诚信党、巫统、伊斯兰党甚至是民政党等,还知道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动党可不是这么想。
说到此事故不关华社的事,还有另一层意思。
意图淡化问责
此事故涉及公众利益。一个执政党发起网上筹款,除了传达上面所述的信息,还存在淡化问责的意图。
根据现有的资讯,我们所知道的是,当地居民自3个月前就开始投诉,但不受理。如今事故发生了,相关人士及单位,有的还急着撇清关系。
行动党在朝后“用策略募款”,反而是在野时,1丹斯里林吉祥动不动就呼吁政府设立皇家调查委员会成为绝响。从这点来看,林吉祥偶尔还多多少少展现了“国家领袖”的风范。至少,他还知道需要向政府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