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惩戒的方式/方城

几个星期前,看到一则新闻说,一名11岁的女童因为情书被老师当众念出,觉得羞愧而自尽。

网民对老师的做法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老师很不该,有者则认为那是老师杀鸡儆猴的惩戒方式。



在此,我姑且不论老师这样处理的动机是什么,我只是想问这样的惩罚意义在哪?

首先,不管学生收到的情书是自己知情与否,老师都不应该把内容念出。将心比心,如果一个老师的密函被念出,老师会好受吗?何况那只是一个11岁的女生?不管内容写些什么,它或许只是一个男生情窦初开的表白,老师大可以趁机实施机会教育,告诉孩子们谈恋爱要肩负的责任,也许还可以避免他们铸成大错呢!

当众羞辱没意义

把心底话付诸文字,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出口,何错之有?就算真的有错,也可以选择私底下找学生谈,给予一对一的辅导,真的不必当众惩罚。



再说,这样当众羞辱学生,会让涉及的学生或者看热闹的学生学到什么?以后不可以收情书或写情书?我想:这样的惩戒实在是没有意义的。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我曾与女儿谈起这件事。从孩子的视角,她觉得老师是“刻意”要羞辱学生的。她认为,就算犯了校规,老师也不至于要让两个人的事(情书)变成全班的事(公开情书)。这样做对谁都没有好处,更何况让其他同学知道了以后,对整件事情也没有帮助 ,只让同学间多了一个话柄而已。

每个孩子花季不一样

试想:成人尚且无法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何况是学生?我赞成孩子的说法,也告诉她做任何事之前,只要将心比心,就不会有伤人心的事发生了。

为人师者,更要谨记:时代不一样了,千万别用以前我们老师用的那一套,以取笑嘲讽,逼迫强制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前学生既没有网络,也没有地方发泄,所以只能默默承受。现在的资讯发达,学生在弹指间就已经知道各种信息了,故如此践踏学生自尊的惩罚方式,真的已经无法让00后的孩子信服了。

总之,要有效教导21世纪的孩子,老师除了要有爱,还需要耐心的等待,让孩子有时间反思,并从中学习,才是教育终极目标!因为每一个孩子的花季从来都不会一样,也许某些孩子注定是参天大树!

反应

 

言论

罚款的可行性/方城

最近,教育界纷纷扰扰,学生教师问题连连,让人不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大部分源自惩罚不得当所致。

近年来,为了匡正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不当行为,校方经常会采取罚款的方式。我不晓得这样做的成效会有多好,单在学生的抱怨声中,就听到他们说:这真的是吃人的学校,什么都要钱!我也不知道捐了多少钱买这款昂贵的发夹和袜子了!

无羞愧心难以纠正

由此可见,学生对犯错罚款这一事,并无羞愧心。没有羞愧心,偏差行为就无法获得改善。这样一味的罚款,只会让家庭富裕的学生“意气风发”,更加忽略法纪;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加忧心,担心自己成为班级的霸凌对象,郁郁寡欢。

同样的,对已成年的教师实施罚款,其实也无法让教师改善行为,反而会心生怨怼!人心不在,还起嗔恨心,工作就会敷衍塞责,这是管理人的大忌。

犯错罚款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和新晋教师基本上生活环境都有异于从前,他们没有太多忧患意识,对于花钱更是舍得。这样的世代,基本上不会对罚款有什么执念,所以用罚款来纠正行为,恰恰就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势利,认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大家喜欢把这责任怪罪于家长,然而,我们也别忘了,家长的观念也是学校“培育”出来进而变得根深蒂固。

据悉,在新加坡,现在违规泊车或乱丢垃圾的惩罚也从原本的罚款转换成社会服务了。在各区执行惩罚之际,各传播媒体还得全程跟随,为被罚者全程录影。这样做,其目的不外乎唤醒受罚者的羞愧心,让他们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始于理解与关心。人心肉做,我始终相信爱与关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也许训导处教师认为“棒下出孝子”,毕竟训导处不是讲爱的地方,它不同于辅导处,然而在纠正偏差行为方面,我们应该依个案而个别处理,一律用同样的在惩罚,反而会起反效果,造成有些学生变本加厉、有些则因恐惧而选择轻生。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毕竟,羞愧之心,才是让人改变的重要条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