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擅长“告别”/许世平
采访线上的记者,时时都会接触到“死”,报道各种死亡的消息;有意外的、有自杀或他杀的;有贫病孤独的死、有因罹患绝症枯槁干瘪的死……
命运将我们高高地抛起,却不知道是否能安全落地。
“死”,是时间的“果”,有时它狂暴,有时它宁静,但死的随意任性,却给人最深沉的恐惧。
当然,也有人坦然从容面对死,在国外有人选择安乐死,用旅游结束生命:一个罹患多系统萎缩症的脑病患老妇,选择喝下一杯药液,然后昏迷,呼吸系统麻痹,最后死神将她带走。
因为记者面对各种死亡案例,冷峭的理性让我们觉得死有一种重重阻隔的距离,对别人的逝去,会有一种不真实的冷漠。
直到最近,我的24岁年轻的侄儿,因患肠癌死去,才让我对失能生命有深刻的感悟,认识到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告别。
我们以为每天幸福快乐会一直都延续,但是,一场恶疾的折磨,将生命摧残得朽坏和破败不堪。
他在那湛蓝的晴朗响午走了,在年华最好的时候,匆匆地走了。
对丰沛生命的消逝,我感到悲恸,也有万般的不舍。
我想起米兰昆德拉说的:“这是一个随时随地任意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却不擅长告别。”
死,也是一堂课,它让我们学会理解:死,让灵魂从暗处显露,让生命轮廓变得更清晰;它教导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让死去的部分,生出新的部分。
谈死亡或以后……/何国煌医生

刚刚接到印尼加里曼丹病人F的妹妹V寄来的短讯,告知我病人的消息。我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听到F的消息了。她是一位19岁的女生,不久前才中学毕业,申请到前往美国深造的奖学金,却在做健康检查的时候,发现鼓骨内一个巨大的恶性软骨肉瘤。
当时,骨科同事想要切除肿瘤,却发觉肿瘤已经渗入大静脉,一直蔓延到心脏的下方,基本上是没办法切除了。
这段时间她的家人和父母咨询了世界各大名医,从新加坡、泰国、中国,到美国癌症中心的国际咨询部门等,都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良方。
她做了基因检验,发现可以吃一种靶向药物,所以我就给她吃这个药物。治疗副作用不多,她的生活品质也算是稳定了一段时间。可是肿瘤近来有变异的迹象,转移到肝脏。
这是很坏的消息,我就告知他们,她的日子其实剩下不多了,希望在最后的阶段可以保持一些生活品质。
恶性软骨肉瘤“百毒不侵”
恶性软骨肉瘤基本上是一种“百毒不侵”的肿瘤,假如打化疗,也只是一种折磨,对生存率没有太大的帮助。
这段时间,我其实没有放弃寻找适合她的方案,就在不久前与两位泰国免疫疗法专家的讨论,发现他们在正在施行一项名为B7H3嵌合抗原受体(CAR)-T 细胞疗法的临床实验,适合恶性肉瘤和脑癌的病人。
抱着期待,我回V讯息的时候就问她:“你妹妹什么时候过来吉隆坡复诊?我们要检验她的肿瘤有没有B7H3醣蛋白。”
V说:“医生,她今天下午已经去了。”
我没有会过意来,问:“去了吉隆坡吗?明天会来门诊吗?”(心里想着时机刚好)。V回应:“不,医生,她已经去世了。”我:“……噢……”
V告诉我病人并没有受苦,是在安详中离世的。了解之后,震惊和惋惜的感觉才有少许的平复。虽然理性地知道病人时日不多,可是发生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

死亡是很个人的事
我的另一个感触是,不管一个人身前过得多么轰轰烈烈,终点来的,往往都是静悄悄的,好像不想惊动忙碌的全世界那样。
死亡,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基调是孤独和寂寥,即使全部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守护在你身边,这条路还是必须自己走。
当我们正在忙着求生计,或享受生活,或庸庸碌碌不知所以然的活着时,死亡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和不太相关的事。
一些人也许会忌讳讨论这个课题,怕“触霉头”或引发不好的事。所以生死课题,是人类最大的“房间里的大象”,明明是巨物摆在眼前,可是所有人却对它视而不见。
这也许是一种保护机制,我们的脑袋为了让我们能够平和地活下去,不得不过滤掉一些对求生“没有帮助”的资讯。这避免我们在日常作息中产生太多情绪的困扰。
可是假如这个保护机制没有偶尔被拆除检视一下,就很容易失去对人生整体实相的认知,忘记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短暂性,和每一个早晨的可贵。
置之死地而后生
了解和领会死亡,它的过程、不可避性,和繁华后面的寂寥,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死亡的过程是孤独的:有人陪伴却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思绪,张口说话却发出不了声音。
过程也往往伴有辛苦:身体的疼痛、肿胀、晕眩、气喘、恶心、疲惫。很多时候是没人陪伴的,往日风光无限,享受众人的簇拥,现在却只剩自己一人,独自躺在病榻上,依赖护士帮忙换尿片、喂食、抹身、挂氧气、施药。
此时失去的不只是身体的机能,更多是尊严、自信心和自主权。加上,身体已经不再为你所指挥,甚至给你无尽的难受。
你想找个人说话,身边只有仪器的哔哔声和前面白色的天花板。世界似乎都在忙着他们的事情,忘记了你曾经存在过,也没有人再需要你的帮助和意见……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当我们明白了这些人生的折磨和苦难,也许身在顺境的时候,就不会太得意洋洋。
当体会到强壮的身体必然会坏掉,美丽的脸容必然会老去,也许就对身边正在经历这个阶段的人,有更多的怜悯心和爱心。
世事无常生命短暂
了解一切皆是短暂性,像过眼云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的一生,是修行的过程。
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回教,当我们寻找灵性的层面,才能产生信心和洞见,提升自己的层次,不再完全是表象的奴隶。
世事无常,这样的领悟,最好是现在就发生:“朝闻道,夕死可矣!”
假如能达到这样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这一趟也真是值得了。
“生命虽然短暂,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我们之间的交流和爱是真实的。”
(仅以此文献给F,还有全部还在生病中、治疗中、和康复中的病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