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战疫为何要保住制造业?/甘德政博士

百多年前中国还在落后挨打时,清末一些有识之士就极力鼓吹“实业救国论”。他们认为,发展“实业”能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扭转国运。

这些人包括民族资本家张謇,他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封疆大吏张之洞则积极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更写了《实业计划》,规划兴建世界级大海港和遍布全中国的交通运输系统,也计划全面开发各种矿产和兴办机械制造工业,加速国家的经济现代化。

“实业”指的就是有具体生产设备、生产材料,或是拥有实体物质的企业类别简称。生产型企业、原料加工型企业、矿山开采型企业、金属冶炼型企业等,都属于实业型企业。

实力根本在“实业”

有了实业,才能建立“实体经济”,一国的实力,根本在于“实业”。和实体经济相对的则是衍生出来的虚拟经济,如金融业和股票行,还有可以炒作买卖的房地产市场也属于此类。

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征,一旦虚拟经济过热且长期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就很容易形成泡沫和金融风暴。

当国家陷入危机,领导层必须做出取舍时,战略考量肯定是优先保住实体经济和实业,而非虚拟经济。虽说吃喝玩乐是人之大欲,但国家面临生死存亡,这些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在很大程度上都会被迫牺牲掉。

例如,抗战初期的中国,工业底子薄弱,如果不把各类轻工业和民生用品工厂不断转移到内陆,则难以长期对抗拥有海陆空绝对优势的日本皇军;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发起闪电战,苏联第一时间将大量重工业和军事产业转移到大后方,后期源源不绝生产出来的重坦克、飞机和火炮,成为苏联反败为胜的关键;英国本土面对德国空军轰炸、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面临美国航空母舰逼近时,优先要战略转移的产业,肯定是生死攸关的重工业和军工产品生产线。

到了冷战时期,日本从战争废墟中重新崛起,主要靠的是汽车工业;同为战败国的德国,靠着严谨精密的工艺传统,让“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在世人眼中,德国品牌等于是高品质的代名词。近十年来德国更成为全球首先提出“工业4.0”战略的国家,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从“实业救国”走到了“科技强国”的阶段,近年来非常重视高端的科研发展,工业4.0范畴内的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成为中国理工科学界的热门显学。美国在特朗普时代启动“中美贸易战”和“新冷战”,在芯片领域的明争暗斗和制裁华为的技术竞争,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已威胁到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霸权。

以前各国优先要保住的实业,主要是重工业;到了工业4.0年代,实业就是高端技术的半导体领域。马来西亚虽是小国,但在全球半导体领域举足轻重,是世界第7大半导体出口国,也是半导体封装测试的主要中心之一。许多高科技跨国巨头都在马来西亚设厂,生产晶圆、电子电气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占据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战略地位。

大马封锁全球缺货

马来西亚最近因疫情的封锁措施,导致多家半导体企业的产能深受影响,直接冲击到包括苹果和三星在内的科技巨头产品供应链,甚至加剧了全球“缺芯”的现状,引发全球半导体缺货和涨价潮。

目前马来西亚制造业成为疫情感染群的重灾区,也出现声讨制造业、关闭工厂的声音。事实上,大部分跨国高端半导体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项目,内部防疫措施甚至比官方规定还要严格,必须遵守外国高门槛的ESG(环境、社会及治理)标准,不达到环保和人权要求的产品将被制裁和禁止入口。那些大量确诊的案例,主要出现在外籍移工劳力密集、住宿环境较差、较少自动化的传统制造业工厂。

有人质疑为何“电子与电气”(E&E)是“必要领域”?也有人借“制造业可继续营运”来挑起民间因疫情锁国引起的怨气。无论如何,过去历史已经揭示,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当权,不管在极权还是民主国家,在战时状态(wartime)中的战略决策其实都一样,保住“实业”才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因为,国之不存,民将焉附。

工业4.0年代的“实业”就是高端半导体的制造业领域,也是国家迈向“后疫情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因此,“战疫”必须保住制造业,成为各国政府必然的痛苦抉择。

纵观全球各国,即使疫情再严峻,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停止高端制造业领域的运作,马来西亚自然也不能例外。

反应

 

财经新闻

大马11月制造业PMI进一步走弱

(吉隆坡2日讯)大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不仅没有复苏,还在11月时进一步走低,降至49.2点,拉远与50点荣枯线的距离。

根据标普全球(S&P Global)的最新数据,我国制造业PMI在11月时走弱,从10月的49.5点,减至49.2点,下探7个月以来的新低。PMI保持在50点以下,显示大马制造业仍在萎缩中。

标普全球指出,大马制造业的需求依然低迷,新订单、产量和库存全部出现放缓的迹象,同时就业水平也基本停滞。

“不过,海外需求状况赴稳,带来更高的新出口订单。”

新订单减少

该机构数据显示,11月的制造业新订单减少,是过去5个月里的第4次下跌。

“尽管跌幅轻微,但这仍是4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海外新订单则连续8个月走高,业者普遍将其归功为亚太区域的需求增长。”

同时,11月制造业产量也跟随新订单轻微下滑,而跌幅稍低于10月。

11月的制造业就业情况也相当低迷,受访业者普遍表示,没有聘用新人来替代自愿离职的员工。

此外,采购活动、囤积的原料和商品库存皆在11月降低,虽然跌幅有所放缓。

原料成本的通胀则在11月降至9个月新低,而出厂货品的价格通胀则极为轻微,因为业者打算利用更低的价格来刺激销售。

信心不足

展望前景,大马制造业者在11月的信心水平和10月差别不大,依然低于长期平均水平的56.2点,原因是厂商们对国内需求复苏的时机存疑。

“对市场需求改善的期望,是支撑厂商们乐观看待未来12个月前景的关键。”

另外,根据历史上PMI表现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联系,标普全球称,大马末季GDP应可继续增长,不过增幅或会放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