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控制通胀谈何容易/黄子伦

通货膨胀成了如今城中热门话题,尤其是看到了各种涨价现象后,许多人都认为自身财富被通货膨胀稀释,更有甚者认为我国政府失职,无法像其他国家那般控制物品价格,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说到控制物品价格,只要稍有年纪的读者应该不会忘记在90年代期间,我国政府所主打的一个口号——“Inflasi Sifar”(零通胀),以作为对抗通货膨胀的手段。从1990年到2000年期间,我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3.1%,其中以1998年的通膨率最高,达5.2%。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政府对监控物价,多次插手商家的定价权,物品要涨价之前都需要知会政府。

这么一来,百物腾贵的现象貌似得到控制,而民间怨气也得到了官方回应。

万物皆“等价交换”

不过,正如我常说的,世间万物都难脱离“等价交换”的原则。

有些物品的价格因为成本涨幅不大,政府自然能用权力来压制,然后在舆论上把商家妖魔化,使得后者哑巴吃黄连。这是任何政府的常规操作,而银行则是此操作下被针对的“常驻嘉宾”。

至于那些入口成本实在太贵的物品,政府如果强迫商家压价,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商家觉得生意越做越亏,索性鱼死网破,结业算了。

要是物品的受众群并不广泛,倒不至于会发生此等现象。而现实生活里,会被针对的商家必然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

政府也知道如果商家拉倒,最后只能是导致市场供应减少,物价还是照样被经济学的供需关系给拉高。

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政府自然就只能用补贴的方式来维持物品的持续供应。简单来说,RON95汽油的零售价格就是被政府补贴才维持在2令吉5仙的水平。

想知道真实的汽油价格有多高?看看RON97汽油的零售价格就知道了。

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要是今天的RON95汽油价格是自由浮动,我们最常抱怨的咖啡乌或者云吞面价格会是多少?

此篇文章信息很简单——我国政府已为压制通胀付出高额代价,据财政部长东姑扎夫鲁所言总补贴金额快逼近800亿令吉大关。

新加坡压制通胀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我国,因新马两国的经济结构并不相同。我国是贸易出口国,需要弱势货币;而新加坡是转口贸易国,需要能与美元比肩的强势货币,以减少汇率转换的摩擦成本。许多亚洲国和经济结构近似我国,而新加坡则与香港相仿。

学生时期,我总是对“国情不同”一词嗤之以鼻,然而当步入社会方知许多政策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人仰马翻,乱象丛生。

试想想,要是国行学美联储那样,玩命儿地升息,把OPR抬高150个基点以压制通胀率,那么,您说会有怎样的局面呢?

 
 

 

反应

 

言论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