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搬迁微小才务实/庞萱

日前,董总主席刘利民说,我国1298所华小55万名学生当中,有10万名学生是非华裔生(约占18% ),其中有很多是来自微型华小。刘主席指出,随着非华裔学生人数增加后,出现学校食堂是否要售卖清真食物,以及增加宗教教师等引人关注的棘手问题。

在1298所华小中,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有455所,少于100人的则有300余所。因此,华社处理华小的问题,应先从微型华小本身已存在的问题着手,才是比较务实的做法。



众所皆知,不论全资助或半资助华小,都有董事会或家教协会的设立,有者还成立校友会。就学校的发展而言,它们共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权决定学校的建设及未来的发展。因此,非华裔生多过华裔生的微型华小,尤其是只剩下一、二名华裔生的华小,学校董事会应该正视此一问题,即一,是否继续维持学校现状?二,是否想办法将面对关闭的华小搬迁到别处,让它们有绝处逢生的机会?

华小华裔生减少乃由于华裔家庭少子化,以及乡镇地区华裔人口涌往城市发展,适龄学童锐减所形成的,这种情况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此外,城镇地区华小,面对日渐增多的国际学校的竞争。有不少中上家庭的华裔父母,基于孩子出路的教育选择,宁愿花大笔的钱将子女送到国际学校就读;即便已在城镇华小就读的华裔生,也出现转学国际学校的现象。

不会对不起华社

华小领导人与其抱持等待政府制度化增建华小政策不明的期望,不如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的做法,即有关学校的董事会、管理层及校友会共同探讨迁校的可行办法。了解有关细节后通过当地的发展华小工委会以及教总,联系那些有迫切需要增建华小地区的有关华教团体,进一步讨论迁校的实质问题。一旦迁校计划获得成功,华小不但没有因此减少,还可满足迁校后当地城镇地区华社之迫切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决定,学校领导人亦有可能受到千夫所指,指其出卖华校怯于向政府争取制度化增建华小,向不合理的教育政策屈服低头。

华社坚持的是一所华小都不能少的格局,谁作出“不利”于华小的决定,就可能被骂为民族的罪人。

或许就因为此故,华社和华教团体对有关问题采取观望及等待的态度。这种拖延怠慢的态度不仅耽误华小尤其是微型华小的生存,还会让问题恶化到难以解决的境地!

其实,华社办学200年来都是采取务实的态度,目的是解决族人的就学及出路问题。

既然微型华小面对非华裔生暴增而华裔生减少,以及其所衍生的诸多问题,如是否售卖清真食物及增加宗教教师等问题,那么,为了华裔生的前途和学校的生存,董事会即使要作出迁校的痛苦决定,也是义不容辞的事,不会对不起华社和族人。

反应

 

言论

言为心声忌畏缩/庞萱

日前,副教育部长张盛闻出席“2017年立肯学习计划”推介礼后,在新闻发布会的一段谈话,笔者读后有一点感想。

他说教育部提倡并加强国内学生学习英语的政策,是希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一代,这不是挑战马来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更不会影响国人的爱国精神。他还进一步说,当我们提到强化英语时,有人说我们不爱国,其实没有人会去挑战国语的地位,因为宪法写得很清楚,在官方文件和活动上都是使用马来文。



张副部长所说得没错,我国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来就没有人会挑战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地位。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大家心知肚明,没有人会质疑,他大可不必在发布会上多此一说。他只要清楚说明该部提倡英语政策的目的,以及如何加强学生学习英语就足够了,无需多作补充。

或许,张副部长有他的顾虑及考量,因为他的谈话涉及政府事务,尤其是敏感的教育课题,发言谨慎为妙。但,这也反映出我国政府官员或政治人物在做决策或推行计划时,欠缺坚定和鲜明的立场,以及果敢的行动,往往计划推行后成效不彰,无法达致预期的目标。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当一个人在作决定,尤其是重大决策的时候,他的思想意识状态左右他的决定。换言之,他有怎样的意识便有怎样的决定,而后宣之于口便有怎样的说辞,所谓言为心声。意识强烈鲜明者,说话铿锵有力;意识淡薄者,说话闪烁拖着一条尾巴,好为自己预留后退之路。前者对所欲完成的事务除有周详的计划,信心及决心亦是推动他前进的动力。

说话力求简单明白

所以,即使在推展计划时遭遇困难及挫折,他仍会在作出检讨后勇往直前,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的障碍及困难,直至将计划完成把事情做成功为止。他绝不会畏缩,甚而放弃。



后者则往往对其所推行的计划未做好充分准备时便急于宣布,推行时有心无力;一旦遭遇挫折,他就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松懈下来。最后不是放弃,便是草草收场!

本文不是针对张副部长个人,而是对一些政府部门发表一点感想。

其实,政府高官公开说话时,切记“言为心声”所传达的意思,求其简单明白即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