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国家经济良方何在?/章龙炎
现在我国的政治状况是国内的主要政党都有了执政中央政府的经验,有意带领国家更上一层楼的领袖,应该会体会到执政除了动口,还需要动脑动手,慎言慎行。
新状况出了,人民有必要自我调整,勿再轻信政治人物口无遮拦的豪言壮语与胡言乱语,也更不要再把他们的口头功夫与实际领导能力相提并论(除非你期望你支持的政党永远是反对党),更不要以为投了票就算尽了你的公民义务(不然“人民是老板”就成空谈了)。
政客之所以为政客,因为选民喜欢选政客。
很简单,人民爱听政客讲那些没有营养的大话空话谎话假话,还以选民支持鼓励他们,政客会徇众要求,就专门讲这些话。
例如,像“Najib turun, Ringgit naik”这样的话。
不需要是预言家,有常识的人都会算到纳吉下台后令吉对其它货币不会只有上没跌这么神奇的事。毕竟,纳吉当首相时令吉大跌的说法是三人成虎。
2018年5月迄今,令吉有起有落正常得很。
马币会跌有国内外不可控因素影响,向来如此,对马来西亚不完全是坏事并非毫无根据。但整体来说弊多于利,政府不可因此忽略其对国内经济所带来的冲击,例如通货膨胀、股市低迷、百姓的生活压力增加等等。
这样的回应,比较符合常理与汇率市场的运作。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嘛!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因为这有点落伍。
在“Najib turun, Ringgit naik”仿佛成为金科玉律时,有好多经济学家或者时评人,保持沉默。现在却在很多人以马币贬值来取笑安华及其政府的领导能力时,才觉得有责任出来解释。
难道学术良知与道德是有党派之别?
这是我明知故问的,但此问还有另一层意义 :如果与党派无关,那他们就是属于被政客欺骗的那一群人了。
他们现在才突然发现原来人家说马币会跌有多种因素影响,向来真的是就事论事,他们只是后知后觉而已!
汇率波动,直接间接影响国家经济与民生,向来就是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重点是,政府要如何做好准备应对?
在野的时候装得仿佛是个经济奇才的拉菲兹,对经济问题有车载斗量的处方,在朝的时候却一筹莫展。
在野时他反对最力的政策,例如按部就班地削减政府补贴以理顺经济,他现在改口说是正确的。
拉菲兹为反对而反对
这其实不能怪拉菲兹。他说过了,反对党的责任是每天煽动人民。有愚民愿意天天被煽动,有什么办法?
不过,拉菲兹为反对而反对,倒是暴露了一个真相:纳吉有太多良好的政策方针,如果按照计划进行的话,他们就只有继续做反对党的份儿,因此唯有想尽办法煽动民众倒纳吉。
目的达到了,可是过去5年来,我们非但没看到“ Najib turun, Ringgit naik”,反而看到Najib turun, Ringgit turun, 股市下跌(从1800多点跌破1400点),外资撤离,国债增,政府资产卖呀卖,物价涨呀涨,不一而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扣章难扣人心/章龙炎
教育部从4月21日开始,在所辖学校推行学生佩戴“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扣章的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立意虽高,恐难达效。
此措施公布时,已引发舆论热议。最大争议,在于佩戴国旗扣章是否真能激发爱国情操。针对质疑,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回应称,邻国早已推行类似做法,既然我国教育部还免费提供,学生佩戴即可,何必大惊小怪。
据我所知,即使有国家规定学生佩戴国旗标志,也极少像我国这样一刀切地广泛推行。至于所谓“邻国已落实”的说法,尚无具体根据。
退一步说,即便属实,盲目跟风、照搬照抄是否合宜,值得思考。
教育部“免费提供”的说法,表面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谁都知道,这笔开支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承担。
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
“又不是麻烦的事”这句话,更令人玩味。如果教育部确实认为佩戴扣章可以有效培养爱国情操,那理应严肃推行、严格监督。若目标重要,即使再麻烦,学生也该执行到位,不能一面说“教育”,一面怕“麻烦”。
首相这番话,透露出的并非对爱国情操培养的信心,倒更像是对质疑声音的急躁和不耐烦。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佩戴国旗扣章来激发爱国情操,本就是个伪命题。这种做法实际上忽视了许多更深层、有效的爱国教育方式,如歌曲(包括国歌与爱国曲)和影视作品等。
以我在政府学校的求学经验为例,周会上升旗、唱国歌,确实对激发民族认同感有帮助。但这也有前提:学生必须记住歌词、理解歌词背后的意义。
上世纪80至90年代,不少爱国歌曲在广播电视上日复一日地播放,有些旋律至今仍能哼唱。政府何不重新筛选部分经典爱国歌曲,在国营电台与电视台定时播送?
无论是歌曲还是影视作品,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长期熏陶人心。但即使如此,成效仍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正如有人曾说:“我爱马来西亚,可是马来西亚爱我吗?”
这类感慨,虽有将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之嫌,却也反映现实中政府政策对国民认同的实际影响。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往往也是对政府施政感受的折射。
执政者固然有责任维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有义务凝聚人民的归属感。但若对公众合理质疑置若罔闻,甚至视之为挑衅,其实是在混淆“爱国”与“护政”的界线。
安华回应佩戴扣章争议的态度,延续他一贯的“模糊战略”。他并未正面回应佩戴是否能真正激发爱国情操这个根本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民早已熟悉类似政策“一时热”的循环,三分钟热度,终归冷却。
更矛盾的是,教育部长法丽娜还强调:学生若未佩戴扣章,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话什么意思?若无惩罚,何不坦然鼓励学生自愿佩戴?这才是真正的“不是麻烦的事”。况且,强扭的瓜,终究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