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改革之路漫漫长/利亮时教授

由联盟至国阵,61年的统治,曾经为国家带来繁荣,而1970年代的政策,立意固然为了扶持马来民族,让国家的最大族群富起来,这对国家与其他族群皆是好事。从种族主义出发,该政策本身就有问题,加上后来者把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使得国家的发展每下愈况,最后让人民在生活上面对极大的困境。

如今政权更替,由老面孔配搭新面孔,组成一个革新的团体,主要是检讨昔日所推行的诸多政策。再次拜相的马哈迪应该最清楚目前国家面对的问题,他有必要用其有限时间,把国家导向正轨。经济是重中之重,目前环球经济处于多事之秋,我们除了整顿内部,也要密切关注外部的变化。



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只要领导人一心一意为国家前途着想,推行开放政策,国家自然会在未来岁月脱离困顿局面,成为亚洲经济的亮点。

教育应以新加坡为师

经济之外,就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教育乃立国之本,邻国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大量资源,使这个城市小国傲视群伦,这方面我们应该以新加坡为师。既然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应该不分种族栽培,这样方能令全民同心同德为国家的未来奋战。上述都是需要时间来进行的大工程,可能会费时10年以上,方可看到显著成效。

我国的教育在上个世纪(1960-1990年代),培养不少英才,由于国家政策偏差,使得许多人远走他乡,形成楚才晋用的情形。如今新政府上台,在选前民主行动党元老林吉祥就表示,若执政就要积极把海外人才吸引回国。这方面,政府应该在半年后推行一系列政策,让许多具有我国国籍的专才回来参与目前的建设计划。

我国历经将近40年的偏差政策,让国力无法推升,人民则是无奈的面对。新政府有必要积极培才、留才和揽才,让1960-1980年代的这些我国菁英为国家贡献一己之长。



改革道路并非一条康庄大道,也无法一蹴而就,其需要新政府团队摒弃族群意识与私心,共同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打拼,这样国家方能看到未来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才会有希望。

(台湾高雄师大东南亚暨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反应

 

灼见

【灼见】马哈迪只见中文招牌/杨善勇

占据的角度要是不同,所见的自然大相径庭。苏轼的《题西林壁》诗里展现的不止是人生的意境,也是视角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不久,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脸书贴文供称他在柏威年商场只见中文招牌,一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中国;于是故作不解问道:“此乃马来西亚,或是中国的一部分?”大概正是这么一回事。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都什么时候了,此时此刻,不论柏威年商场,乃至这个国家大城小镇的任何一个广场,几乎不可能出现只见中文招牌的景观。毕竟,地方政府法令已经明文有所规定写在招牌的语文了。那么,马哈迪到底何出此言? 

从不愿择善从之

追溯往事,马哈迪的这番论调,犹是要让华商和华社深深困惑了。大选之前他甚至曾经接纳2098个华团联署的1999年《华团诉求》,借以积极争取华人选票。大选之后,诸事已定,他随之转身遽然反脸,指控诉求好像共产党及奥玛乌纳云云。 

这种朝三暮四的操作方式,正是非常典型的马哈迪出招风格。人在马哈迪身边做事,前首相敦阿都拉可是看得一清二楚。当年接受碧莉洁威西和詹运豪专访,阿都拉明明白白点出马哈迪一如既往的反反复复:“马哈迪自有本身的一套。他坚信他那一套是唯一的法门。当我另辟蹊径,他指责我错了。那就是马哈迪之道。大课题,他也是这样。除了自己的想法,他从来不愿择善从之。”(《觉醒:马来西亚的阿都拉年代》;八打灵:SIRD,2013;页11)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眼下的问题,当然不在中文的展现,也不在英文的应用,而是马哈迪一时的天马行空。何况,那是中餐馆。对象群是谁,大家知之。那么,门口书写中文招徕既定的顾客,也是理所当然了。 

缘由浅显,思之自明。贵为两任一国首相,马哈迪岂有可能不懂得?既然这样,他的这番话,恐怕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森林茂密,空间隐蔽,处在那里,他看到什么? 

曾经排华的印尼,印尼机场也有了中文告示。大环境变了,政策和条规自然也要相应调整。马哈迪纵然不便远行,网络点击,也可以看到这一幕风景,何必为这一点事小题大做,喋喋不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