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政治辩论应获鼓吹/南洋社论

2013年5·05全国大选投票日上午,社交媒体传出一则“惊天动地”的消息,有人指时任政府铁定倒台,当时还身在国阵的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刚刚乘搭飞机离马“避难”。

消息当然是假的,因为当天早上,有人看到马哈迪在米都一家连锁咖啡店悠闲用餐。

不过,对有关传言信以为真的,肯定大有人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媒体还没出现,传统纸媒是政治人物用来做宣传的主要工具;那个时代,大大小小的政治领袖,只要所发的文告稍有可读性,报馆通常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往往照登。

尽管如此,报馆不会对来稿的真实性置之不顾,换言之,刊登在纸媒的政治文稿,或有哗众取宠之嫌,却鲜少有虚假或诽谤的例子。

来到资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面簿、推特、WhatsApp等社交媒体百花齐放,消息和传言不管是真是假,弹指之间即可传送到千里之外;而由于喜欢人云亦云是许多人的无知,因此对假消息深信不疑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因为这样,社交媒体很多时候被利用为无良政客诋毁对手的工具,至于平民百姓,对消息的真实性,一时间也无法自我消化或辨别。

12日(星期一)晚,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与国会反对党领袖拿督斯里安华透过电视直播进行辩论,其中一个议题是应不应该拯救沙布拉能源公司。纳吉主张政府伸出援手,免得最终造成人民吃亏;安华则建议先找出沙布拉的亏损主因,以免其“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化”。

之前,对沙布拉课题的解读可是众说纷纭,其中孰真孰假,局外人实在没有评断的依据;可从纳吉和安华的一场辩论,民众就算找不着真相,至少会对事情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而同样重要的是,纳吉和安华想必不敢在电视机观众的面前,睁开眼睛说瞎话。

此类政治辩论应该获得大力鼓吹,好过大课题在社交媒体被无限制的渲染或扭曲,进而衍生一个可悲的局面,那就是无知的人被无良政客牵着鼻子走的镜头周而复始。

第15届全国大选来临之际,希望能有更多朝野领袖公开辩论的情景,从而减低社交媒体遭到滥用的几率。

反应

 

言论

当代年轻人的政治冷感/林楷骏

尽管UNDI 18已推行数年,当代年轻人对国家政治的认知仍显薄弱。无可否认,即使是21岁以上的年轻人,仍对政治一知半解,更何况刚从中学毕业的18岁学生?

根据笔者观察,当前的Z世代(1995 至 2010 年出生)对政治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2020年喜来登政变期间,所以如今仍有不少年轻人误以为丹斯里慕尤丁是现任首相。这种对政治现状的陌生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

部分青年甚至不知道自己已拥有投票权,更遑论在全国大选期间履行公民义务,参与投票。这样的现象反映出,尽管选举年龄下调至18岁,许多青年却未真正参与到民主实践中。

笔者认为,年轻人的政治冷感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父母限制以及大专法令的存在。

父母政治观念保守

(一)在马来西亚,许多父母对政治持保守态度,普遍给予孩子的建议是“能不碰则不碰,专心读书就好”。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国阵政府执政60年的政策,经常引用已废除的内安法令来逮捕国阵政府认为“不听话”的人。

内安法令在我国52年,超过1万名受害者在无审讯扣留的情况下被逮捕。因此,许多人对公开表达政治观点感到担忧。父母担心,孩子若过多参与政治或支持反对党,可能会面临来自当权者的打压,甚至影响自身安全与前途,间接导致年轻人的政治冷感。

大专法令成绊脚石

(二)恶名昭著的《大专法令》依然是大学生和青年在参与政治上的一大绊脚石。顾名思义“大专法令”,限制了大学生直接参与政党活动或在校内进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

从2014至2016年间,就有24名大专生因发表对校方不满的言论,而遭到校方引用大专法令对付。马大新青年前主席黄彦铬因在2019年的毕业典礼期间举牌抗议马大前校长拿督阿都拉欣哈欣在马来人尊严大会上的种族主义言论,而被校方提控上庭,最终被判罚款5000令吉。

以上的种种现象导致校园内再次被白色恐怖气氛围绕,为了自保的大学生只能选择远离政治课题,以致政治冷感。因此,全面废除大专法令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年轻人政治冷感的蔓延,不仅是个人认知的问题,更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长远来看可能会对国家的治理和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试问年轻人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当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你能置身事外吗?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