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和阴谋论/黄子伦
说起阴谋论,历史上被污蔑得最糟糕的恐怕是罗斯柴尔德家族。
根据某些阴谋论 “专家”,这个犹太裔德国银行家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家,许多赫赫有名的金融机构包括美联储都是由他们家族所控制。
这些阴谋论者喜欢把这个家族形容得有多么聪明绝顶,多次在各种危机里险中求胜,而且屡屡报捷,并包装成一个无往不利的赢家。
事实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近代历史里就有好几次巨大投资失利,其财产也还被希特勒充公,如今影响力也不及摩根高盛花旗的水平。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人们进一步放大解读此类观点,并把世界的运作看成就是几个人在秘密房间里商议出来的“演出”,任何事情都是被安排好的。
但这些人忘记了那句名言所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因为世界是由多个群体所组成,每个群体之间的博弈和互动都会直接影响局势的微妙演变。
就像我曾撰文写道,除却一些重大事件,投资市场每天的动向几乎是无迹可寻,所有报道或者解释都只是事后诸葛。
美联储今天激进升息,短期原因自然是通胀压力,加上美联储手中工具就不多,来来去去都是调整利率和买卖债券。
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通胀,你要美联储出手解决,他们自然就只有剩下升息这条路可走,如芒格说的:“当你手里握住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如果我们往上归因,如今通胀压力来自于两大阵营,分别是俄罗斯和中国。
俄罗斯影响欧洲的能源需求,也影响全世界的粮食价格;而中国则是牵引着全世界各类商品的产出,有本书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作者全家尝试一年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果过得苦不堪言。
如今,这两大阵营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产出 “困境”,导致全世界要重新适应更高通胀率的环境。加上欧洲过去十余年受到环保主义的压力而减少对油气技术的投资和开发,为如今供不应求的环境雪上加霜。
多思考多阅读
原本,以上危机可能会在未来慢慢地显现出问题或者逐步爆发,但是随着疫情的来临以及俄乌战火,使得危机提早降临。
国际秩序也在改变,从中国加入世贸后的拥抱全球化,到各国逐步走向区域化和设法自给自足。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国际贸易成本会更加高昂,那套此前红极一时的 “戴尔预防冲突理论” 应该会逐渐失效。
总的来说,国际形势和金融市场正驶入一个前所未有的 “新世界”,大家应该多思考和多阅读,而不是一味地用阴谋论来解释。
视频推荐: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取自沙布拉能源官网)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